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唱响高原“牧”歌 甘孜牧区群众迈步幸福新生活

2022-07-29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

石渠县草原牦牛成群。根呷 摄

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校园一角。曾蓝 摄

德格达吉牧场。德格县委宣传部供图

夏日的甘孜高原牧区,绿草如茵,远远望去,云彩掠过之处,牛羊漫步其间,惬意悠然。时间仿佛从未改变这里,但深入其间就会发现,这片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早已发生巨变——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农业项目创建名单;科学优化调整校点布局,推进边远农牧区集中办学;打造牧区网格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启绿色草原治理新机制探索之路……可喜的变化样样看得见、摸得着。

这里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是川西北牧区的主体部分,是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市)中,有9个牧区县,其余为半牧区县(市)。这里拥有独具高原特色的畜禽资源,饲养有牦牛、藏绵羊等草食家畜10余种,是四川省发展特色畜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

7月28日—29日,甘孜州迎来我省近年来第一个全方位聚焦甘孜牧区、全过程研讨举措、全领域推进工作的专题牧区工作会。在加快融入全省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加快牧区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深入推进牧区治理,加速提升牧区群众生活质量,甘孜州蹄疾而步稳。

以立足资源禀赋为基础 写好高原特色牧业“大文章”

牦牛是我国具有全球垄断地位的珍稀特有资源,中国牦牛占全世界牦牛总量的95%以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牧区,而甘孜州是全国牦牛生产的重要牧区。

作为甘孜州纯牧业县之一的理塘县,牦牛产业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目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

午后的理塘县禾尼乡禾然尼巴村阳光明媚。在现代化牦牛养殖基地里,工作人员开着卡车,装运牦牛。“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靠天放牧’,依托现代化养殖技术,让牦牛四季都可出栏。”基地负责人付强说。

甘孜州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开展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四川牧区牦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草原牧民持续增收。2021年10月,甘孜州召开专题会议,对甘孜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进行研究落实。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牦牛特色产业革新式发展,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

怎样肩负振兴“川牦牛”的重大使命?甘孜州着重解决越冬草料、建设保种繁育基地、推行科学养殖、建设现代化市场流通和品牌体系。

九龙牦牛是《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中牦牛地方品种排名之首的畜禽,是横断高山型牦牛的地方良种。该品种遗传性能稳定,备受各地牧民青睐,已多次被引进改良牦牛品种。

为健全牦牛良种繁育体系,优化种畜品质,提高种畜良种化率,2017年九龙县成立草坪子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牧繁农育试验示范。合作社运用牦牛“4218”养殖模式,即一头4岁200公斤牦牛,在农区圈养100天,可增重80公斤。

近年来,随着甘孜州大力促进牦牛良种繁育、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良种覆盖等措施,牦牛改良换种、生产性能有所提高。目前,白玉县昌台牦牛保种繁育基地已经建成,计划到2024年,甘孜州将实施牦牛良繁基地建设项目3项,建设昌台牦牛核心养殖场1个,组建核心群330头;建设扩繁场4个,组建扩繁群1320头,形成年供种能力300头以上,优良品种广泛推广到生产牧区。目前,九龙牦牛、昌台牦牛等已成功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如今,甘孜州牦牛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

位于炉霍县城郊的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厂房里,一袋袋奶渣不断通过传输带从地面运到“山顶”,被工人整齐地码放在最高一层。

近年来,炉霍县以牦牛奶渣为原料,加工生产牦牛酪蛋白系列产品,广泛运用到食品饮料、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等领域。“这些奶渣以前吃不完只有作为‘废料’扔掉,现在可值钱了。”在现场忙着搬运的宗麦乡牧民华登笑着说。

酪蛋白加工园区,建设以酪蛋白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园区,是甘孜州牦牛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加工环节的重点建设项目。

“目前,企业已拥有日产1.6吨高纯度酪蛋白的生产能力,到2024年,仅优质酪蛋白一项,年产值就有望突破6500万元,可带动更多当地牧民增收。”炉霍县经信商务局副局长陈鑫杨信心十足。

据了解,甘孜州按照扶龙头、育主体、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的路径,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牦牛产业体系建设,现已扶持畜牧业龙头企业21家,成功打造“圣洁甘孜”区域品牌,甘孜康巴拉、理塘高城鹏飞、香巴拉、康定情歌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2021年末,甘孜全州牦牛肉产量达5.64万吨、奶产量达11.23万吨,21家龙头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3亿元。

以惠一方民生为目的 守好牧区教育医疗“大防线”

7月24日一早,家住甘孜县大德乡章龙村的扎西尼玛就准备好了糌粑、酥油茶,同时也计划好了当天的放牧行程。

几年前,扎西尼玛一家五口住在甘孜县偏远牧区,家里还有几十头牲畜。后来,为了让孩子上学更方便,扎西尼玛全家搬到县城居住。但问题随之而来,“刚搬到县城,我最惦记的就是家里的牛羊和草场,县上到牧场距离远,我不能天天来回跑,又要照顾孩子。”扎西尼玛坦言,那段时间每晚都睡不好觉。

不久,甘孜县教育和体育局传来好消息——为改变牧区教育现状,让适龄儿童接受优质教育,2017年,甘孜县投资1.2亿元,在县城新城区建设一所高品质全日制现代化公办小学——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2019年8月,该校全面竣工。同年9月17日,该校迎来开校典礼,首批1700余名牧区孩子走进崭新的校园。学校占地面积70亩,总建筑面积20453.28平方米,有教学用房、办公大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食堂以及标准化运动场,2幢宿舍楼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住宿。

“现在,我家孩子在学校寄宿,我不用担心接送孩子和放牧冲突了!”扎西尼玛高兴地说。

在甘孜州,像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共有57所,为牧区乃至全州打赢“义务教育有保障”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上学难”的问题解决了,“看病难”的痛点随着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也迎刃而解。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长期以来困扰着川西高原的部分群众。为有效遏制包虫病,2015年11月,石渠县全面打响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2018年至2020年,包虫病新病人检出率连续3年为零。2020年8月,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2021年甘孜州启动第二轮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决定再用5年时间巩固拓展攻坚成果。

“启动第二轮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以来,确保筛查覆盖全县22个乡(镇)常住人口,并对以前患病的患者持续开展随访管理,治愈患者31名。”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肖通光介绍,石渠县对发现的包虫病患者全面实施免费内科治疗,对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及时转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在色达县,7台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日前开进了海拔4200米的大章乡。车内各种便携式检查设备,包括彩超、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尿液分析仪……像是小型“体检中心”,引得当地牧民纷纷前来检查。

“谢谢!真心感谢门巴(医生)来到高海拔草原,为我们免费看病。”大章乡嘎志玛一村的郎吉说。

6月下旬起,色达县组织县乡村三级医疗力量送医送药下乡,开展肺结核病、妇科病、包虫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全面筛查、治疗,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偏远的大章乡只是‘首发站’,我们陆续会在其他地区开展送医药下乡。”色达县人民医院院长黄春俊说。

近年来,甘孜州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发放民生保障资金36.6亿元;调整优化学校87所,所有县(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教育信息化成为全国边远民族地区典范。同时,健康甘孜行动深入实施,组建医联体34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二乙以上标准。

以依法治州为保障 激活牧区社会治理“新动能”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家园,是甘孜各族群众共同的向往与追求。

在甘孜州,以往牧民群众因受地域限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如何提高群众法治意识,促进牧区繁荣稳定?

建立特色规章制度,是甘孜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首要探索。

日前,石渠县起坞乡格托村一村民进行电焊加工,将加工材料堆放在村民来往的街道上,村规民约监督员尔金发现后,第一时间对该村民进行督促。

“建材堆放在公共活动场所,既影响村容村貌又有安全隐患,你的行为违反了村规民约,请尽快整改。”当天下午,该村民便将堆放在村公共活动场所的建材进行了清理。

如果说村规民约是石渠县起坞乡社会治理的一张名片,积分管理则是理塘县上木拉乡创新的特色治理品牌。

“参加村里的义务劳动,搞好家庭卫生,都可以得积分。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上木拉乡红龙村村民卓玛泽仁对规则十分熟悉。

上木拉乡把全乡群众纳入积分管理,每户设置基础分100分。对积极参加义务投工投劳、“农牧民夜校”、环境卫生整治等,以及被评为先进个人、模范家庭的村民,按户进行加分。每户积分超过100分后,超过部分可兑换等值的物品。对有违法犯罪、不讲诚信,损坏公共设施、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的村民,按不同标准进行减分。

“积分制实行虽不久,但已初见成效。村民的卫生习惯在变好,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性在增强。”上木拉乡旺达村党支部书记降央邓珠表示,村里还将细化完善积分制。

积极推进牧区社会治理,化解边界矛盾问题,也是甘孜州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

“感谢兄弟谢棍!要不是他,我的牦牛就跑远了。”不久前,青海省达日县下红科乡达孜村村民东呷家的牦牛受惊跑出了牛圈,邻近的四川省色达县泥朵镇拉加村村民谢棍刚好遇见,他协助东呷将牦牛“安抚”归圈。

这样的邻里互助,在当地已是常态。甘孜州西北西南与青海、云南、西藏等省(区)接壤,难免产生边界矛盾问题,全州积极开展与毗邻省界、州界、县界的乡村对接交流,成立联合党支部,召开边界联席会、座谈会和组织生活会,签订和谐边界协议,及时调查处理、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除此之外,甘孜州还启动了“咔哒时间”,通过应急调频广播,将村与村联系起来,把党中央、省委、州委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同时,积极引导全州农牧民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让团结根基越扎越紧、团结果实越结越大。

目前,甘孜正全力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州,“五治融合”格局初步形成。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甘孜州全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坚持生态立州,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道坞湿地公园被称作“道孚县城之肾”,河畅、水净、景美。夏日里,湿地倒映着蓝天白云,霞光湖水、候鸟徙居,三五成群的市民和游客,来来往往地穿梭在公园小道上。

这与曾经的道坞湿地形成鲜明对比。以前,道坞湿地经常有垃圾,产生污水,甚至发臭,当地群众避之不及。2018年,道孚县对道坞湿地进行全面恢复建设,种树栽花、去污除臭、修道凿渠……曾经的臭水塘变得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成为道孚旅游名片之一。

同样大变身的公园是甘孜县雅砻林卡省级湿地公园。走进湿地公园,蓝天白云映在湖面,水绕山、山傍水,成群的水鸟嬉戏,人们悠闲漫步。据介绍,这里曾经是一片砂石料场,因过度开采,一到雨季就会发大水,水土流失严重,还存在安全隐患。2017年以来,甘孜县在这片区域实施了雅砻湿地一期、二期和珠牧圣湖建设,原本的砂石料场变成了山美水美的休闲旅游公园。

同样的转变也在色达发生。在该县的洛若金矿区,以往坑坑洼洼。去年以来,废旧矿区植被平均增高15厘米,植被覆盖率达到了100%。

“为不断探索牧旅融合发展道路,我们在洛若金矿区恢复植被770亩土地,种植了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观赏花卉,以及披碱草、老芒麦、燕麦等高产牧草,并配套建设了步游栈道和观景台。”色达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郅忠云介绍,如今,这里蜕变成了一片斑斓景色。

而在德格,群众最大的感受是“生态好了”。“在德格,经常偶遇小动物。”村民则翁拉姆高兴地介绍,“现在的河流、湿地、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小动物也喜欢在周边区域安家。”

近年来,甘孜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用大手笔推进绿色生态修复,如今全州湿地面积占全省42%。石渠县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自然保护地面积居全省第一。

不仅如此,甘孜州实施川西北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3.29万亩、沙化治理5.33万亩、退化草地治理199万亩,全州草地综合覆盖率达80%以上……

如今的甘孜州牧区,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跃然呈现。(洛绒尼玛 曾蓝)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