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甘肃甘南州:何以成为网红打卡地

2023-06-15 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

引言:甘南藏族自治州坚持以新资源观为引领,深挖绿色、红色、民族特色等多彩资源优势,既尊重和保护本土居民生活方式,又整合独特资源吸引外地游客,努力在统筹平衡生态、稳定、发展三者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地方特色资源的市场价值,推动实现甘南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沿着“洛克之路”自驾,白天遍览群山、河流、草原、牛羊,夜晚观赏《相约拉卜楞》等大型传统藏文化歌舞晚会……四时之景不同,其乐亦无穷。

这里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曾荣获“最能释放自驾游爱好者的激情榜”第一名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甘南州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带,古丝绸之路河南道与唐蕃古道于境内交织。在这里,雪域高原与黄土高原相遇,汉藏文化交融,自然与人文辉映,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璀璨秀丽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

今年“五一”假期,甘南州迎来乡村旅游“开门红”,游客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甘南州副州长郭子文告诉记者,“五一”小长假期间,甘南州累计接待游客41.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689亿元,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甘南州成立70年来,逐渐从交通闭塞、与世隔绝变成自驾爱好者聚集地、网红打卡地,这种“从无到有”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近日,记者深入甘南州,探寻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密码”。

临潭县冶力关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资料图  

好生态就是好资源

囿于自然条件所限,甘南州无法像其他地方一样,通过工业化开发等“大刀阔斧式”方法发展地方产业,那就要另辟蹊径。甘南州委、州政府进行了“逆向思维”思考:甘南州生态资源优势明显,这就是产业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好生态其实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容易忽略的资源!

如何将良好的生态变成宝贵的发展资源?甘南州确立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整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把当地人居环境整治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体验和消费是甘南州产业谋划的一步妙棋。

乡村旅游既是传承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和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又是促进农牧民摆脱贫困和改善生活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2021年初,甘南州启动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五无甘南”创建行动,持续放大“环境革命”品牌效应,迈出了“抢占生态文明制高点、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的坚实步伐。

“近年来,在甘南州乡村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生态文明小康村、‘五无甘南’的打造中,全州各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整合各类项资金统筹实施巷道硬化、村道拓宽建设工程等改造项目,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为甘南州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重要基础。”郭子文表示。

据介绍,“一十百千万”工程指甘南州将按照“1年取得明显进展、3年实现重大突破、5年完成建设任务”的目标要求,做大做强“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品牌,着力打造15个叫响全国的文化旅游标杆村,探索创建100个全省一流的全域旅游专业村,加快建设1000个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创新培育1万个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甘南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顶层逻辑已然明晰,“生态资源化、资源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逐步落地生根。

5月7日,下了一夜雪后的甘南州政府所在地合作市一片银装素裹,气温达到了零下1摄氏度。推开窗放眼望去,所有建筑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面纱”,远处的山丘白雪皑皑,牦牛漫步于山丘之上。记者一行从海拔2900米出发,车辆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螺旋式前进,一望无际、高低起伏的皑皑雪山渐入眼帘。两小时后,抵达海拔3300米的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

尕秀村坐落于碌曲草原腹地,是一个集高原生态与草原风光于一体的纯牧业村,牧民们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牧牛羊”的游牧生活。

2003年以前,尕秀村的村民大多还沿袭传统游牧生活方式。人畜混居、环境脏乱差,看病、上学、养老都是难题,这些老大难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村民。近年来,随着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甘南州全面改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大幅度提升乡村养老、医疗、教育等条件,村民生活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尕海镇党委书记王麟告诉记者:“这几年,在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村里开始从单一发展传统畜牧业向多产业协同发展转型,既让原始生态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又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推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又让其他产业充分发展,拓宽农牧民收入渠道。”

经过不懈努力,尕秀村建设起了智慧牧场、草原帐篷城、游客服务中心等,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乡村旅游产业链。“跃下马背搬定居、收起牧鞭建景区”,曾经贫困落后的尕秀村完成了它的惊人蝶变,叫出了“高原生态旅游第一藏寨”的乡村旅游品牌。2019年,尕秀村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2020年,尕秀村被确定为“甘南州文化旅游标杆村”;2022年,尕秀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游客在卓尼县尼巴镇江车村身着民族服装,游览车巴沟美景。 资料图  

让好资源变成好产业

游客数量大幅增长,让农牧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但是另一个问题紧跟着出现了:现有的农牧民家庭接待能力有限、没有足够的停车位、各家民宿参差不齐、游客看一圈就走……如果良好的资源没有形成“合力”,必将制约甘南州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只有将资源产业化,让乡村旅游的各个链条都“强壮”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甘南州乡村旅游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资源产业化需要专业化团队进行规划设计,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以尕秀村为例,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旅游餐饮管理企业,建起了中央厨房,对牧家乐民宿服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不仅保证了服务品质,也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2022年,当地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专业旅游经营管理团队,实行尕秀帐篷城、游客中心、村北口购物点等旅游基础设施外包,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态设施,并逐步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增强旅游设施“硬实力”,提升旅游服务“软实力”,逐步扩大尕秀村旅游影响力。

甘肃九色香巴拉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便是在这时入驻的第三方企业。公司董事长杨海金曾经在深圳工作,九年前回到家乡甘南投资兴业。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独特的游牧文化深入发掘,甘南州的乡村休闲游潜力正在释放。”杨海金说,目前公司已经在夏河县打造出了甘加生态露营地和安果民俗村等多个品牌项目。

依托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杨海金投资建设的“尕秀云谷”项目,开始与北京等大城市的专业旅游平台合作,为迎接高原乡村旅游热做好准备。“未来,我还要打造‘中国露营谷’,建设一些高端民宿来留住更多游客,把这里的花海、石山等转化成更多的经济效益,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产业运营效益提升和农牧民就业增收双赢。”杨海金说。

“确实不一样了,有专业团队帮助,农牧民更加有了底气,再也不为服务跟不上犯愁了!”尕秀村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持续对全村进行景区化提升改造,村民们对发展乡村旅游赞不绝口。

“我们在突出藏族特色、注重保持原生态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星级酒店标准,提升居住舒适度,同时推出中央厨房配餐、沉浸式体验和民俗特色活动,为游客带来深度旅游体验。”王麟说。

如今的尕秀村,有山有水有风景,有吃有玩有乐趣。全村393户1910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700元提升到2022年的1.75万元。

如何破解游客看一眼、吃一顿就走,乡村旅游“叫好不叫座”的难题?甘南,回答了这个问题。以风光吸引人,以民俗留住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青山秀水是基础,尊重和保护本地居民生活方式,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才是留住游客的“密码”,这也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回流”。

雨后的清晨,连绵起伏的绿水青山掩映在云雾缭绕中,片片云海仿佛一条蜿蜒的飘带穿过峻拔茂然的林木。云雾雪山之中,有几只雄鹰在空中盘旋、鸣叫,让人仿佛置身于武侠小说中所描绘的世界中。

这里是迭部县益哇镇扎尕那村,平均海拔2800米,气候高寒阴湿,无霜期短。全村所辖面积13.5万亩,有东哇、业日、达日、代巴四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1人。该村因“洛克之路”被远播海外。在今年“五一”假期中,扎尕那景区共计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

早在1925年,《美国国家地理》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来到迭部县城,在看到迭部的秀美山川时曾写道:“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从卓尼扎古录镇到扎尕那,洛克走过的路被称为“洛克之路”,近年来逐渐成为甘南州自驾旅游的一条经典路线,也被称为“中国最美100公里”。

迭部县委书记焦维忠告诉记者,随着传统民俗保护与基础建设投入的持续加大,扎尕那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2017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被原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20年获“甘肃特色气候小镇”称号、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这些成就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生态保护起来了,“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当地的年轻人再也不需要背井离乡打工谋生了。今年30岁的杨坚草就是变化的受益者、参与者。

杨坚草从小便生活在扎尕那景区中的村落里。在她儿时的记忆中,村里景色虽美,但是交通却十分闭塞,村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靠山吃山,放牧耕作,日复一日。而且,由于藏民们很多都是游牧生活,每当遇到刮风下雨、风雪冰雹都只能躲在人工搭建的帐篷中,生活环境恶劣,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随着甘南州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让这里的农牧民意识到,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原来他们世代生活的小地方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游客羡慕的“天堂”。乡村旅游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也不必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了。

大学毕业后,杨坚草回到家乡工作,经过迭部县文旅部门的选拔招聘,成为一名专职导游,专门讲解这里的民俗历史和特色文化。“我大学时专业就是旅游管理。以前从来没想过从小生活的地方竟然也可以成为景区,并且吸引这么多的游客,所以一毕业就回来了。我觉得导游这个职业很‘高大上’,能把我从小的生活和家乡的历史文化介绍给大家,让全国各地游客们了解一个全新的迭部。”杨坚草说。

如今,像杨坚草一样的很多年轻人都回到了家乡,并且有着不错的工作和收入。除了杨坚草吃上了“旅游饭”,她的父母、哥哥、嫂子都在周边开起了农家乐,一大家子在一起其乐融融。

杨坚草和家人的生活变化也是甘南州发展旅游给当地农牧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2022年,扎尕那村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当地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万元。

“不仅如此,村里还引进了第三方运营公司,每年还给村里分红30万元,不仅提高村集体收入,还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益哇镇党委书记周涛说。

民俗文化在传承保护中焕发新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景区景点只有赋予文化灵魂之后,才能实现由景区景点向旅游产业的转变。对于甘南州来说,民族文化和红色历史是助力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的两张“王牌”。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甘南州各地的民族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挖掘,同时让当地农牧民通过传承保护民俗文化,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5月8日下午,临潭县下河滩村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20平方米的洮绣生产车间内,今年33岁的马孩拜正坐在机器旁,熟练地在绣制花纹。圆形布板上的花纹样式栩栩如生,这些样式可以应用到被罩、门帘、枕头、荷包等传统绣品之中。

“洮绣既要讲究针法,又要讲究绣法,真的不容易,我也是最近学会的,我正在绣的花纹是要用在被罩上的,做好后就有400元提成,3天就可以做出来,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了。”马孩拜说。

乡村旅游没发展起来之前,马孩拜只能在家带带孩子、照顾公婆,全家收入都靠在外打工的丈夫。现在不一样了,工作车间开到了马孩拜家门口,步行上班仅需20分钟。马孩拜告诉记者,“现在,孩子由公婆照顾,丈夫在县城打工,自己在家门口可以赚钱了,不影响照顾家庭,还学了一门手艺,真是一举三得!”

洮绣,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洮河两岸地区妇女制作的刺绣的统称,主要在临潭、卓尼等县流行。

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丁桂英同时也是下河滩村副主任,近年来在临潭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公司,带领当地妇女把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把洮绣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结合,创作了一批独具洮州特色的旅游刺绣精品。

“我们主营各种洮绣产品,包括手工串珠、床上用品、婚庆用品、各种抱枕、挂锦、小摆件、鞋袜等,产品主要销往云南、四川、青海及甘肃,不仅带动了周边妇女就业,而且还把民族特色文化发扬光大。”丁桂英说。

此外,甘南州还涌现出了主营民族工艺铜器产品的设计、加工、销售的临潭县双龙民族工艺铜器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的卓尼县洮砚产业园、洮砚文化一条街,舟曲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山转灯”“多地舞”等,这些都实现了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这些民族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引起了“依文·中国手工坊”的兴趣。“依文·中国手工坊”深耕民族文化近20年,坚持对散落各地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术进行发现、整理、创新、应用。

“依文·中国手工坊”项目负责人张倩认为,在民族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甘南州基于自然风光元素、丰富的少数民族元素等特色,让洮绣、舟曲刺绣、唐卡、洮砚、铜器加工等手工艺产品以时尚化、市场化的产品形态走进市场,针对旅游客群和都市消费者文创产品需求,以“甘南礼物”产品设计研发、手工艺带头人产品设计提升培训、打造“甘南礼物”品牌集合店、打造城市级国潮艺术节活动等方式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业态充分融合。

新资源观拓展新产业

甘南州不仅仅是生态乐园,也是革命圣地。有了“革命圣地”这一基因,甘南州就可以进一步深化其文化价值,将生态绿色文化、革命红色文化、民族多彩文化相融合,让特色更鲜明。甘南州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引导全州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将红色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带动线路周边的农牧民增收。

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为例,博峪村位于卓尼县城东南部5公里处,共827人。作为卓尼土司“博峪衙门”遗址所在地,博峪村是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和着力打造的三个叫响全国的文化旅游标杆村之一。据了解,卓尼土司制度历时530多年,是甘肃藏族土司中沿袭时间最长、管辖地域最广、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土司之一。博峪村内目前还保留有杨土司“博峪行宫”遗址,俗称博峪衙门。

1935年,红军长征转战西南,北上抗日,途径卓尼,在遭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危难关头,时任卓尼第十九任土司的杨积庆拒绝执行国民党阻击红军的指令,反而迅速修复已损坏的绝壁栈道,使红军顺利通过,并在荒废的土屋中留置30万担粮食,帮助红军穿越天险腊子口向洮岷进军。

一桩桩生动真实的历史在这里被记录、传承、被讲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能从村里年长的村民那里了解他们祖辈的红色故事。

红色旅游带来火热的经济效益,也吸引了众多民宿运营者选址这里。在博峪村聚贤庄农家乐中,丁文琰正在为今年从农户那里新租下来的房屋进行装修,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

丁文琰告诉记者,房屋的主人外出打工,因此便闲置下来了。她以每年6万元的价格从农户那里租下来,准备开办农家乐。“依托周边的红色旅游资源,我们也做好了接待游客的准备!”丁文琰对未来农家乐的发展信心满满。

据木耳镇党委书记何晓东介绍,博峪村在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乡村产业发展中,按照“生态旅游+红色旅游+餐饮服务”的发展模式,新建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红色土司文化广场和12座土司历史记忆雕塑群,将红色资源、红色记忆、红色基因与旅游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弘扬革命精神的服务平台。

自博峪村党建文化广场建成以来,甘南州累计197个党支部在此开展了党性教育和各类主题党日活动,间接带动周边农(藏)家乐就业增收。

除卓尼县外,还拥有毛泽东旧居的迭部县旺藏镇茨日那村等红色旅游景点。这些红色景点也发挥着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堡垒作用,吸引着一批批的参观者和学习者。

整合资源再出发

“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重新整合资源,进而形成全域各种旅游产品的聚集,打破城市旅游或单个景点旅游的格局。乡村旅游线路推出后,就要提升全域旅游服务水平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瑛认为。

整体来看,甘南州发展乡村旅游找到了生态、发展、稳定三者同时兼顾的合适路径,值得其他民族地区借鉴。

同时也要看到,受多方面原因影响,甘南州在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过程中还是面临一些发展瓶颈,如文化引领、产业支撑、景区服务等能力建设还不强。

面对这些难题,接下来如何发展?张瑛认为,与过去相比,甘南州游客出行路线和旅游方式具备了“多、散、广”的特点。因此,就要求甘州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旅游配送和咨询服务系统、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和停车场等公共停车系统。另一方面,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发展智能旅游,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作用,努力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科技技术提供更多精细化服务。”张瑛说。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宏观产业体系支撑,其中建立一个旅游发展委员会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全州各部门如经贸委、发改委、文化局、文物局、农业农村局等都应全部自觉地协同于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张瑛建议。

张瑛表示,要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通过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提升全域旅游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全域化的旅游管理合作机制。一要有效协调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形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向心力;二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性地使用新技术和手段,在适应市场变化的同时推动旅游产业新发展,保持旅游发展的蓬勃朝气。”张瑛说。

甘南州乡村旅游未来要怎么做?甘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扎西草表示:“甘南州将牢牢把握住‘生态资源化、资源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一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金钥匙’,努力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将生态资源的市场价值进一步发挥,推动甘南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做出更多探索尝试。”

甘南州乡村旅游想以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对外展示?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旦智杰认为:“既要展示独特性,又要体现多元性,将甘南州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以及8县市的地域文化等都融入其中,全面展示甘南独特丰富的文化魅力。”

截至2022年底,甘南州已建成高标准建设文化旅游标杆村17个、全域旅游专业村103个;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2121个,覆盖率达到73%,其中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态文明小康村706个。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