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那山·那路·那城——再访“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县”墨脱

2023-11-03 来源:新华社 分享:

曾经,这里被称为“高原孤岛”。

连绵险峻的喜马拉雅山,汹涌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将西藏墨脱“圈禁”在高山峡谷间。

如何修通一条路,从褶皱的大山中“走出来”,成为一代又一代墨脱人心中持续的希冀。

这是墨脱县城(2023年10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为了生存,“60后”的朗杰,把生活物资背回家,用双脚走出大山。100多公里,来回走了8天。

——为了履职,“80后”的白玛曲珍,到拉萨集合出发参加全国两会,走路加坐车走出大山。800多公里,走了4天。

——为了理想,“00后”的白玛央珍,到上海求学,坐汽车和飞机走出大山。4000公里,只用了1天多。

三代人,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走出大山,背后是墨脱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前,波密至墨脱的公路建成通车。“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变成了“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县”。

墨脱人,终于走出大山。

十年后,记者再访墨脱,继续见证墨脱人“走出大山”的故事。

困山·畏山

进墨脱,从林芝市波密县扎木镇开始上山。

在岗日嘎布山脉里一路上行,穿越海拔近5000米的嘎隆拉雪山,再一路向下,雅鲁藏布江便映入眼帘。峡谷两岸,山峰突兀,峭壁林立,在呼啸山风和哗哗流水声中,车辆在“挂壁公路”上只能缓缓前行。

这是波墨公路嘎隆拉隧道出口(2023年10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走过墨脱路,不怕人间苦。

“没通公路前,我们走的都是山间羊肠小道、溜索、木桥和藤桥。”土生土长的“老墨脱”珞巴族司机布加说,“全县上下的物资,从盐巴到粮食、从药品到课本,都只能靠人背马驮,东西也贵得吓人,水泥论斤卖,大米还带着马汗味。”

1997年,有记者在墨脱街头捕捉到这样一个细节:1斤猪肉30元,1斤大米要10元,连鸡蛋也要3元钱1个……当地的店老板看到外地人被物价吓倒,急忙解释:“都是不通公路惹的祸。”

记者在路边停车休息时,偶遇跑运输的墨脱村村民布珠嘎。

“我从12岁开始做背夫,每次往返要十来天。”布珠嘎说,“那时经常面临生死考验,有的路窄得只能容下半只脚。有一次因简易木桥断裂,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位同伴被湍急河水卷走。我自己也好几次差点跌下悬崖。”

与布珠嘎同行的大车司机高永,对过去印象最深的是背病人去林芝就医。“10多位背夫,大家轮换着背,每人半个小时。结果路还没走一半呢,人就没了。”

采访间,仰望着远处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雪山,脚下的雅鲁藏布江似乎也正在诉说那段历史。

工人们在墨脱县修筑乡村公路(2023年10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连日来,记者听到了更多的心酸往事——

原甘德乡(现甘登乡)乡政府挂牌时,门牌需要人从县里背几十里山路到乡里。不到3米的门牌,却因山路狭窄悬崖危险难以背过去,干部只能将门牌从中间锯为两截,挂牌时再拼合在一起。这个拼合的政府门牌,直到整乡搬迁时还挂在那里。

在加热萨乡,修建小学时尚没有通村公路,挖掘机进不去。人们只能把挖掘机拆成一堆零件,再由人背畜驮搬进去后组装,挖掘机大臂要15个人才抬得动。从拆到装,前后要两个月时间,背夫运费就花了20多万元。

在背崩乡,德尔贡村村民为军当背夫,为了省力,攒钱买了匹骡马,结果骡马第一次“出征”就不小心摔下悬崖。“峡谷太深,连骡马尸体都没找到。”

“当时,一条能通汽车的路,是墨脱人很多年来的渴望与期盼。”布珠嘎说。

困于大山,畏惧大山。在重峦叠嶂的大山面前,仅凭借着一双双脚板,显得太过单薄无力……

开山·通山

在墨脱德兴乡,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乡党委副书记白玛曲珍。

在墨脱县德兴乡,乡党委副书记白玛曲珍(左)在田间调研(2023年10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这位门巴族姑娘快言快语:“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发生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

“现在到墨脱的路通了没有?”在同西藏代表团交流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曲珍询问。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白玛曲珍记忆犹新。

“全国那么多大事,但习近平总书记却惦记着墨脱的公路建设。这说明中国梦不会遗忘祖国的任何一个角落。”她说,“我告诉总书记,2013年公路有望全线通车。”

2013年10月31日,波墨公路正式通车。墨脱人告别了只能靠双脚走出大山的历史!

但有多少人知道,为打通这条进山通道,党和政府在几十年间的一次次尝试和努力。

《西藏公路交通史》有载,自1961年起,有关部门就曾多次组织墨脱公路前期勘测,勘测人员步勘至易贡白山顶,凭望远镜俯视到墨脱县城,“因下山无路,即折返。”

1965年,墨脱公路修筑指挥部在拉萨成立,动员民工700余人,开始修筑通往墨脱的公路,最终却因施工太难而被迫停工。

1975年,西藏决定再次修建墨脱公路。1980年,墨脱公路修到了106K(公里)处,但一场大规模泥石流,使大段新路被毁,开过去的汽车及运过去的筑路机械、桥梁钢架等都因无法撤回而废弃。

1990年,墨脱公路修建又一次启动。到1994年2月,修通了进入墨脱的一条土质公路。几辆汽车跌跌撞撞驶入墨脱县城,可因为塌方和泥石流,再也没能驶出。

至今仍矗立在波密县扎木镇的“墨脱公路粗通纪念碑”,记载了中国公路史上这条“通车时间最短公路”的历史。

2009年4月,波密至墨脱公路新改建工程全线开工。这是历史上第五次修建墨脱公路。

直到四年半之后,迎着新时代的春风,波墨公路才全线通车。

为了修通这110多公里的进山路,半个世纪里,先后有200多名筑路工人献出了生命。

最近十年,对公路的升级改造仍在继续——

西藏自治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墨脱片区负责人余颖介绍,2017年11月,波墨公路整治改建工程开工,在嘎隆拉隧道出口路段增设了三处防雪棚洞,延长了公路的年通行时长。

2023年8月,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开工,嘎隆拉隧道出口段的14座钢桁架桥将被改造成永久桥梁,公路更加畅通。

“波墨公路通车10年来,整治改建一直在进行,路况条件也越来越好。”余颖说。

护路工作也随着公路的开通持续进行。

据统计,从2013年11月至今,波墨公路遭遇持续强降雨652次、强降雪265次,边坡和路基塌方258处,泥石流394次,雪崩71次……

“过去的修路者,用血肉之躯凿出一段历史,体现了国家的力量,也体现了墨脱人不屈不挠的性格。”负责公路养护的向巴平措说,“如今,我们接手这条公路,一定要养好、护好,确保道路畅通。”

回山·进山

甩掉了大山羁绊,墨脱人宛如山坡上的格桑花,有了雨露的滋润,绽放出别样风采。

门巴族姑娘西绕措姆,记得当年外出求学时,她和父亲带着柴刀干粮、背着书包被褥,花了几天几夜,才走出大山。她说:“看着磨满血泡的双脚,还有蚂蟥咬出的几十处伤口,我就曾暗下决心:‘再也不回来了。’”

但波墨公路全线贯通后,心系家乡的西绕措姆,却又决定回到墨脱创业。

经过一番选择,西绕措姆做起了水果电商,今年仅火龙果就卖了3000多斤。“墨脱产香蕉、柠檬等水果,过去不通车卖不出去,现在交通方便了,卖到哪都行,市场空间非常大。”

和西绕措姆一样,更多走出大山的人们,如今又回到了大山。一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返乡工作,成为公务员、教师、医生和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员。

更为难得的是,一些大山外面的人开始在墨脱创业扎根。

在墨脱县格当乡尼日卡林下资源种植合作社,贡秋次仁(右二)指挥工人生产菌包(2023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今年35岁的贡秋次仁从察隅县来到墨脱,在格当乡成立尼日卡林下资源种植合作社,带动附近群众种植灵芝、羊肚菌和黑木耳。

“没有道路的通达,哪有产业的发展?”贡秋次仁说,“现在我们的产品可以销往北京、广东等地,合作社社员每年增收1万多元。”

在墨脱县格当乡,工作人员在抢通道路(2023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墨脱县城,记者跟来自四川的餐馆老板吴胜利聊天,得知他已定居墨脱10年了。

“这里赚钱比老家容易,原来我想着赚了钱就回老家。后来看交通越来越方便,也就安下心来,留在了这里。”吴胜利扎根墨脱后,还娶了一位漂亮的门巴族姑娘,“我现在都有两个孩子了,以后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路通了,人多了,产业兴旺了。行走在墨脱的街道上,处处洋溢着生机。

林芝市委常委、墨脱县委书记符永波介绍,当地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6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7.9亿元。2012年墨脱县接待游客不足2万人次,而今年前9个月,这个数字就跃升到了34.8万。

金山·银山

路,是墨脱的一个奇迹,正在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茶田纵横,茶香氤氲。走入云雾缭绕的墨脱村茶山,27岁的茶农贡桑拉姆正在忙着田间管理,“我现在也是种茶‘老把式’了,除草、施肥、采茶都没问题。这十多亩茶园,去年收了两万多元。”

不远处,今年43岁的墨脱村村委会副主任达瓦次仁聊起了2013年开始种茶时的担心:“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一怕没技术,二怕没市场。”

2016年,经历了3年的辛勤劳作,达瓦次仁第一次获得了茶田收入。去年,达瓦次仁一家光靠茶叶就赚了4.6万元。

墨脱村村委会副主任达瓦次仁(右)查看茶叶生长情况(2023年10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一片小小茶叶,正是公路带来的红利。

“以前,茶叶在墨脱是稀罕物,群众喝茶都是个问题。公路开通后,我们引进茶叶种植,有了发展的底气。”墨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袁瑜贵说,“如今,我们不仅种出了茶叶,还卖到了全国各地。”

目前,墨脱县已建成103个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总面积约1.92万亩,有39个村因种植茶叶受益,每年增收上千万元。

一路通,全域新。过去偏僻的山村,如今也成了旅游打卡地。背崩乡巴登村利用临近公路的优势,做起了乡村旅游,目前办起了5家民宿,每年夏季房间供不应求,今年民宿收入就达50多万元。

“我们竟能吃上‘旅游饭’,这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村支书新生感叹,“10年前,我们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现在已达到了1.7万元。”

如今,墨脱县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米林市派镇至墨脱县的公路主体工程已完工,林芝市区至墨脱县的路程将由原来的346公里缩至180公里。

新生说:“交通方便了,游客进来了,土特产也卖出去了,我们的好风景也更值钱了。咱这绿水青山真成了金山银山!”

墨脱通车后,白玛曲珍更加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真挚感情。

“我希望有机会再向总书记报告,说说我们走出大山的新变化。”白玛曲珍说。

文字记者:储国强、翟永冠、刘洪明、格桑朗杰

视频记者:黄智琪、孙非、格桑朗杰

编辑:杜宇、马宁、程昊、邬金夫

统筹:王洁、曹江涛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