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西藏铁匠:65年间命运3次转折

2024-03-26 来源:新华网 分享:

新华社拉萨3月25日电 题:西藏铁匠:65年间命运3次转折

新华社记者白明山、刘洲鹏、旦增尼玛曲珠

清脆的打铁声,清晨从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德庆村传出。多吉老人手上有着厚厚的老茧和烫伤的疤痕,他生于铁匠世家,是家族第五代打铁传人。他说,自己这代传人当得很值,65年间,命运遇见3次转折。

第一次转折是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

在旧西藏,铁器常被用于杀生和战争,制造它们的铁匠地位低贱。多吉说,他的父亲技艺精湛,然而在旧西藏,无论技艺多么高超,父亲始终被视为下等人。

西藏民主改革后,多吉跟着父亲学习打铁技艺,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铁匠。

当时,西藏百姓主要使用木犁(木铁结合)耕作农田,农业生产相对粗放。多吉说:“我会打造100多种铁器,不仅包括木犁、镰刀等农具,还有铁锁、藏刀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大家很喜欢。”

多吉的屋里陈列着他打造的各种铁器(2月22日 摄)。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 摄

多吉所在的德庆村有160多户人家,以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为生。农忙时,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农具,多吉父子的铁匠铺会繁忙起来。连续一个多月,父子二人辗转于各家打铁,几乎没有闲暇时间。“我能感受到父亲既辛苦又满足,我为能继承父亲的打铁技艺感到骄傲。”多吉说。

随着农业机械化推进,铁犁逐渐代替了传统木犁。20世纪70年代,拖拉机开始进入西藏农村,藏族群众用迎接新娘的隆重仪式迎接“铁牛”的到来。德庆村也不例外,开拖拉机的多了,用木犁的少了。翻耕机、旋耕机、收割机等农机具,进入德庆村农家。

这是第二次转折。多吉很快抓住了新机遇:买来一台废弃拖拉机头,自学拖拉机修理。

从拆卸组装开始,经过摸索,多吉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能修理拖拉机的人。每当村民的拖拉机出现故障,他们就会找到多吉。他用双手和智慧,继续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德庆铁器制作技艺已传承200多年。2018年,这项技艺被列入西藏第五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是第三次转折。多吉有了新的身份——非遗传承人。随着传统文化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乡村旅游兴起,打铁技艺再次熠熠生辉。

在琼结县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22年,多吉成立了琼结县德庆村多吉铁艺专业合作社。如今,多吉家的院子里摆放着各种铁器半成品,屋子里摆放着藏刀、铁锁、酒壶、水桶等。

多吉的合作社有数名社员,制作的产品销往山南、拉萨等地,受到顾客喜爱,年销售额15万元左右。“这个手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我会倾囊相授,希望把打铁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他说。

一把藏刀在铁匠手中逐渐成形(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孙非 摄

多吉的儿子次仁多吉,从小跟着父亲学打铁,他正和父亲创制铁器旅游纪念品。他说:“在我手中铁器像是有了生命,变幻形状,随人心意。”

次仁多吉常常凝视着烧红的铁,看它在火中慢慢变软,闪耀着光亮,也涌动着古老的智慧。铁还是铁,只是换了人间。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