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藏北故事】西藏花蜜落京城 万里坦途颂“天路”

2024-04-11 来源:中国西藏网 作者:张原 分享:

为助力西藏乡村振兴事业,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西藏蜂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西藏农科院合作,从2022年起在西藏日喀则、山南等地先后投放了3100个蜂箱,产出110多吨无污染、无添加剂的百花原蜜,通过青藏公路运抵京城,在京东、中绿等网购平台及北京西藏大厦销售后,以极佳品质受到欢迎,开启了协会的“甜蜜事业”,带动了西藏蜂蜜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协会会长金书波(左二)向承担运输工作的重型卡车司机敬献哈达(唐召明摄)

今年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我作为协会秘书长,看到这一为西藏蜂蜜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的成果,不由想起被誉为西藏“生命线”的青藏公路从修筑到通车,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 

图为投放在西藏山南市的蜂箱(蜂业公司提供)

图为1954年12月25日,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的青藏、川藏公路通车仪式(翻拍)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同时通达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建成后的青藏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担负着80%以上进藏物资的运输,被藏族人民称为“幸福路”和“金桥”。 

遥想1300多年前,年轻的文成公主带着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和大量种子、农具、织物以及诗文、医药等书籍,从今天的西安到拉萨,走了2年多时间。 

据《西藏始末纪要》记载:解放前从西宁至拉萨,“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中断言,“无论放牧人或畜群,在这里都生存不了”。当时,从西宁进藏,约2000公里的路程,骑着快马,赶着牦牛,少则数月,多则半年,路途艰险,苦不堪言,尤以唐古拉山为甚。  

新中国成立后,唐蕃古道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1953年初,中央委托西北局在兰州成立运输总队,慕生忠将军任政委。运输总队成立后,从甘肃、宁夏、青海及内蒙古等地,招雇千名驼工,购买2万多峰骆驼,向西藏运粮。为接应驼队,在青海格尔木设立了转运站。在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上千公里运输线上,骆驼成群结队,满山遍野,撒下一路驼铃声。 

当时,一个驼工赶7峰骆驼,一峰骆驼驮300斤粮食物资,还要驮上行李、帐篷、吃饭用的锅碗瓢盆、扫雪开路用的扫帚和铁耙子。每天,天不亮就起程。下午,高原上刮起大风或者骆驼走累了的时候,就找个避风的地方支起帐篷宿营。夏天,常常冒着风雨前进;冬天,经常与暴风雪搏斗。 

但是,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能适应沙漠,却不适应风雪高原的气候,更不习惯跋涉在坚硬的地面上,蹄子磨损得很厉害。虽然给骆驼的脚上套了皮套,但时间不长就磨透了,蹄子鲜血直流,疼得骆驼一瘸一拐,步履维艰。特别是骆驼腿长,习惯啃吃高草,而青藏高原上的草又矮又稀,它们啃吃不上,常常饥肠辘辘。加之唐古拉山区常常被大雪覆盖,没有一点草可以啃吃,不少原本膘肥体壮的骆驼不是在这里被饿死就是被冻死。时间不长,2万多峰骆驼就损耗掉了一大半。 

于是,中央下决心修筑青藏公路并批准成立了修筑青藏公路指挥部,慕生忠任总指挥。1954年5月11日,正式全面动工修筑。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顶30多公里的路段,6个施工队分段作战,到处响彻雄壮的劳动号子,锹镐翻飞,铁锤叮当,炮声轰鸣。“我们住地窝子睡帐篷,吃炒面喝酥油茶,一把镐一把锹,一筐土一担石,将公路成功地修过了唐古拉山,通达拉萨。”祖籍甘肃张掖的刘光繁老人,当年与千名驼工一样,从驼工转入筑路工后,参与了青藏公路建设。 

10月20日,经过2000多名筑路大军不到半年时间的艰苦努力,格尔木到唐古拉山600多公里的公路终于修通,汽车轰鸣着翻过了“万山之祖”的唐古拉山口。工人们望着汽车从眼前驶过,一个个眼窝湿润了。慕生忠将军抑制不住感情的潮水,他向报务员口授,发出第一份电报:“中央,我们已战胜了唐古拉……” 11月11日,胜利通车藏北重镇黑河。12月25日,全长均为2000余公里的青藏公路与川藏公路同时通达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图为1984年修建的拉萨西郊客运站(唐召明摄)

图为青藏公路线唐古拉山区段(唐召明摄)

修通后的青藏公路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一路向西抵达格尔木后,路线转南下,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经纳赤台、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沿、雁石坪、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等站点后到达拉萨,全长2100公里(后经改建长1937公里)。 

青藏公路有着一段长达500多公里的终年冻土层,由于受冻胀热融影响,时间一长,就严重变形,成了泛浆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严重影响车辆的通行。70年来,国家相继投入巨资,对青藏公路进行数次大规模维修和改扩建工程。一根根竖立的高效热导装置——热棒,可保持冻土终年不化。    

1985年,青藏公路全部铺筑柏油路面后,成为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公路。过去赶着牦牛要走几个月的时间,变成了全程三四天时间即可轻松到达。 

图为青藏公路当雄县路段旧貌(唐召明1987年摄)

1987年初,我从新华社青海分社调西藏分社工作,沿着风雪弥漫的青藏公路一路采访进藏。那时,青藏公路的旅行还十分艰苦,沿途兵站住的是土坯房和板房,八面来风,冰凌满壁,不得不戴着皮帽子睡觉;吃的是脱水菜、土豆和萝卜;跑的是载重量小、速度慢的“老爷车”。  

2015年盛夏,我从拉萨乘汽车再走青藏公路到西宁,乘车已变成了一种神奇、圣洁、美妙的观光之旅。一幢幢设备齐全,美观实用的楼房取代了简陋的土坯房和木板房。载重量三五十吨的重型卡车替代了过去载重量仅有四五吨的“解放牌”等卡车,单车运输效率成倍地增长。不管是穿越茫茫草原,还是翻越唐古拉山口,在青藏公路来往穿梭的车辆平均时速都在八九十公里以上,平整的路面十分舒适。路好走了,千里风雪青藏线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处处饭菜飘香……目前,青藏公路已是我国西部地区运输效率最高、运营数量最大的高原公路。 

图为拉萨至那曲高速公路(唐召明摄)

说起青藏公路,运输蜂蜜的天路华通运输公司王杰师傅感慨地说:“天路,已不再是难行的天上之路!我一个人驾驶汽车、在不影响休息的情况下,4天4夜就从雪域高原来到了京城,就连通过常被大雪阻断的唐古拉山时也十分顺利。‘天路’早已没有颠簸、被阻之苦!” 

图为拉萨至那曲高速公路、普通柏油公路、青藏铁路三路并行在藏北高原(唐召明摄)

青藏公路这座“幸福的金桥”,让西藏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祖国大家庭中,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大变化!(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