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海拔4410米 有一群青年仰望星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研制团队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4-05-06 来源:四川日报 分享:

科研人员维护检查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强 摄

“拉索”团队合影。 受访者供图

入夜后的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银河如幔,星空浩瀚,是游客眼中绝美的风景。

在距离稻城县城约50公里,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有一群人同样仰望着星空,他们在等待另一种绝美的风景:宇宙线。这风景携带着来自宇宙的信息。

4月29日,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研制团队光荣上榜。

这是一个特别年轻的团队,35岁以下青年占比接近七成。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个团队,聆听他们的青春故事。

这是一个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独立自强的故事

这个青春故事中有两个关键词:宇宙线、独立自强

团队的由来

我们需要自己的探测器

什么是宇宙线?宇宙线泛指来自外太空的高能带电粒子。“这就像宇宙下了一场‘大雨’,‘雨水’在以极快的速度时刻撞击着地球。”中国科学院院士、“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告诉记者,在宇宙线的研究中至少诞生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而宇宙线起源也被国际物理学界列为“新世纪11个科学问题”之一。

在 高 海 拔 宇 宙 线 观 测 站(LHAASO,简称“拉索”)建成前,我国面临的情况是,科研工作者很多的想法,因为没有实验数据而无法开展研究。

2017年,“拉索”主体工程在稻城海子山开工建设,不仅为曹臻等科学家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机会,也为一大批青年科研工作者搭建了成长成才的舞台。这就是“拉索”团队梦开始的地方。

杨明洁今年34岁,在“拉索”团队中负责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的相机研制,她说自己的“入队”经历一辈子忘不了。2017年底,杨明洁读博即将毕业,她的专业是核辐射探测器技术应用。当时,“拉索”建设刚刚启动,望远镜相机采用了新型光敏传感器——硅光电倍增管,需要一个专业的人来做。

于是,曹臻面试了杨明洁。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做好出差3年的心理准备了吗?”这样开门见山,让杨明洁几乎是“落荒而逃”。

但一颗“种子”就此种下。过了几个月,已签约河南洛阳一家公司的杨明洁接到了来自“拉索”团队的电话。“我知道了‘拉索’的由来,还有它的意义,我感觉到了‘被需要’,也感觉到在稻城我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杨明洁随后奔向了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

2018年李骢毕业,来到“拉索”负责缪子探测器的安装、调试和测试。4月29日,团省委在成都举行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李骢上台分享了自己这些年作为“拉索”团队一员经历的许多故事,“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实验设备,我们才能做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这是‘拉索’团队存在最大的意义,也是团队里众多青年为之奋斗的目标。”

这是一群中国青年在雪域高原艰苦奋斗的故事

这个青春故事构成过程有两个关键词:反差、艰苦奋斗

团队的成长

条件虽苦但大家乐在其中

做科研的人是什么样子?估计大多数人脑海里的形象,都是穿着白大褂,在洁净空间里操作着各种高精仪器。但记者来到“拉索”后发现,办公环境充满“野生感”,还有一群黢黑的“小伙伴”。

野,来自包围着建筑的巨型“大土包”,差不多5米高,底部直径超过15米,里面埋着缪子探测器。足足1188个“大土包”,间隔30米一个,整齐地在海子山排成阵列。整个“拉索”建有4种类型的探测器,完全放置在野外,这也让大家的办公环境“野生感”十足,除了最后的数据收集分析在室内,其他诸如安装、调试、测试、维护等环节,基本属于露天办公。

临近5月,但高原上依然寒风凛冽,室外温度零下2摄氏度,巡视的时候挨个“大土包”检查过去,不仅灰头土脸,寒冷也侵入骨髓。此外,强烈的紫外线让团队里每个小伙伴都成了“黑娃儿”。

记者来到海子山的时候,刚好赶上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维护检查,近距离接触了这个“疯狂的设计”。建设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首先需要建设3个超级大水池,总面积相当于2.5个“水立方”。水池深4.5米,装着35万吨纯水。屋顶为金属结构,巨大的房间罩住整个水池,其中完全没有光源,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的负责人陈明君说:“房间里可以算全世界最黑的地方了。”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当宇宙线到达地球时,产生的粒子穿越过水池里的纯水,会发出非常微弱的蓝光,水池底部安装的大量晶莹剔透的“玻璃泡泡”探测器,就在这样极致的黑暗中,时刻“捕捉”着这几乎看不见的微弱蓝光。

划着小船进入探测器内部,体感温度逐渐降低,这里的湿度超过90%,水温接近零摄氏度。通过手电筒射出的光柱,隐约看得见大家呼出的白气,灯光照射之外的区域就是极致的黑暗。

但是“拉索”队员们却很适应,他们熟练地划船避开各种绳索,兴致高昂地讨论着设备的情况。

“如果让我一个人在这个地方坚持三四年,是无法想象的。但现在有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并不断前进。”队员刘成说。

这是一个现在带来惊喜将来潜力巨大的故事

这个青春故事的未来有两个关键词:改变、引领

团队的期待

未来引领这个领域的发展

有一句话在“拉索”团队的队员中广为流传并被踏实践行:“我们要用一半的氧气干双倍的活。”

“拉索”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这门科学研究考验的不单单是智力,体力也占比巨大。“也得亏团队里青年人多,工作效率还是很高的。”陈明君说。

“我们这个队伍能够年轻化到这个程度,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青年在团队里一直扮演着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曹臻说,青年们有很多充满想象力的工作方法,给团队带来了重要的活力,希望他们能够持之以恒,把研究做深做透,做到越来越高的水平,未来要引领这个领域的发展。

前段时间,李骢到欧洲开会,他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国际同行对“拉索”十分关注和期待,在大家所作的报告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拉索”的成果,“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主完成的‘拉索’已成为全世界宇宙线研究领域的耀眼明星。”

“这是我们的努力正好碰上了运气。”队员高博回忆,2021年,“拉索”部分阵列开始运行,不到一年观测到来自天鹅座区域的PeV伽马光子,刷新了人类对于银河系加速粒子极限的认知。随着全部探测器投入运行,又陆续探测到了千年一遇的伽马射线暴、首次定位了PeV的宇宙线源的位置等。

这只是“拉索”前行中的一个小片段,但正是这样的小片段积少成多,我们仰望宇宙的双眼才能越来越亮。“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相信和依靠我们自己,去挑战科学难题,去掌握核心技术。”队员李会财的话语掷地有声,“在向人类知识前沿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宇宙带来的惊喜,我感到无比幸福。”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