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丨科技守护布达拉宫“不老容颜”

2024-06-13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

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通讯员 陈天赐

坐落在西藏拉萨市区红山之上的布达拉宫,是西藏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更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宫殿,一说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另一说为,作为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的王宫而建。迄今,这座红白相间的藏式宫殿悄然屹立1300年。目睹过布达拉宫的人,无不为这座雄伟的藏式建筑所震撼。

不久前,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布达拉宫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克隆版”精准还原每一处细节

布达拉宫内珍藏着大量珍贵的佛像、壁画、唐卡等文物。如今,布达拉宫的保护更加精细化、科学化,数字化等技术为布达拉宫建筑和文物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布达拉宫管理处数字中心负责人达娃欧珠,自2005年起便致力于布达拉宫的数字化保护事业。他深知传统的人工记录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全面、精准地保留文物“不老容颜”。于是,他带领团队深入探索数字化技术,以期实现对布达拉宫的全面、精细记录。

但在给整个宫殿进行数字化建模时,他们遇到了难题。达娃欧珠介绍,布达拉宫建筑结构复杂,内部陈设众多,墙体自下而上成梯形,测绘难度极大。最大的难题就是“地垄”,这是山体建筑在修建时砌筑起来用于支撑的地基。因为年代久远,宫殿里的地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厘清。

经过无数次尝试与修正后,借助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多视角影像重建等技术,他们完成了全面、细致的测绘工作,成功构建了布达拉宫完整的数字模型。

“这一数字模型,不仅精准地还原了布达拉宫的每一处细节,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文物的损伤。”达娃欧珠告诉记者。

经过多年努力,达娃欧珠还带领团队成功运用高清相机、图像处理等先进设备,对布达拉宫内的壁画进行了精细入微的数字化记录,让每一幅壁画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得以永久保存。

筑起千年古建安全防线

布达拉宫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古建筑,建筑年代久远,耐火等级低,且殿内存放着唐卡、经书等诸多易燃文物。

为了应对火灾风险,近年来,布达拉宫不断引进科技手段,加强安全防护工作。如今,一套智能化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正在布达拉宫应用。

“这套系统利用先进的感应设备和算法,能够实时监测宫殿内的火情动态,并在发现火源时立即启动报警机制。”布达拉宫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不仅提高了火灾应对的及时性,也有效保障了宫殿的安全。

除此之外,布达拉宫还引入了智慧用电与能耗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电气安全的精细化管理。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电路运行状况,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宫殿的电气系统稳定运行。

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布达拉宫同样借助了科技的力量。该负责人介绍,通过布置地震、雷电等传感器设备,宫殿能够随时处置警情,并为工作人员了解灾害强度提供精准数据,以便他们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该负责人表示,布达拉宫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手段和方法,让科技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赋能。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