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青藏公路,一座通向西藏的“幸福金桥”

2024-07-18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有一种阅历叫青藏,有一种情怀叫“天路”。 

1954年12月25日,是历史上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同时通达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今年是“两路”通车70周年。当我回望所熟悉的、被藏族人民称为“幸福金桥”的青藏公路时,不由得感慨万千! 

1987年4月,我从青海调到西藏工作,首次沿着风雪弥漫的青藏公路采访进藏,后又无数次地从拉萨乘汽车到西宁看望父母和进行采访。可以说,我见证了它的发展变化,也留下了无数的感动。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于1984年建成通车。这是新通车后的格尔木车站(唐召明1987年摄)


踏上青藏公路,我恍若穿行在一座时光隧道。这年,我背着行囊和照相机,先是从西宁乘坐1984年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列车(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来到青海省格尔木市。 

格尔木,以前曾是茫茫昆仑山北麓人迹罕至的大荒滩。1954年春天,慕生忠将军一锹土点化出了这座城市,三顶帐篷成了格尔木市的开端。 

当时,按照党中央“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方针,慕生忠将军率领筑路大军将格尔木作为大本营,开始动工修建后来将举世闻名的青藏公路。 

此后,筑路大军卧冰雪、斗严寒,征服重重天险,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1954年11月11日将公路成功修到了藏北高原首府黑河(现那曲)镇。12月25日,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同时通达拉萨。 

几位游客在观看慕生忠将军曾生活、工作过的楼房。这座将军楼也是格尔木市的第一座楼房(唐召明1987年摄)


建成后的青藏公路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担负着80%以上进藏物资的运输。慕生忠将军也因此被称为“青藏公路之父”。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因交通条件的制约,进藏物资先后从甘肃峡东和柳园、青海湟源卸运火车后转运至格尔木,再通过青藏公路运进西藏各地。只有少部分物资暂存格尔木仓库,需要时再运进雪域高原。 

随着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建设和通车运营,1979年西藏自治区决定“撤柳缩湟”,扩建格尔木物资库区,投资1805万元,在格尔木市库区原址的戈壁滩上,动工建设新库区,1982年陆续建成,并交付使用。这些新建库区使格尔木转瞬间变成西藏最大的仓储基地,昔日荒滩格尔木也就逐渐演变为今朝繁荣新城市。 

我在格尔木采访时,西藏物资局格尔木物资分公司副经理李玉尧说:“公司仓库年储存转运物资一般在10万吨左右。1984年赶上中央援建的43项重点工程建设,年储存转运物资最高达到了25万吨。其物资涉及钢材、玻璃、水泥、机电、汽车、煤炭等。” 

当时,西藏在格尔木市设有多家商贸物资企业。如西藏驻格尔木商业储运公司、西藏粮食公司格尔木分公司、西藏石油公司格尔木采购供应站等。这些企业负责着进出藏的物资采购、调拨和储运工作。 

1984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通车后,格尔木这条“生命保障线”成为进出藏的重要门户。 

青藏公路线上,被称为“汽车城”的格尔木市街道(唐召明1987年摄)


据时任格尔木市宣传部部长余焜介绍,格尔木市当时车流量每分钟为33辆,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汽车城。 

踏上青藏公路,我如同驻足在一座历史丰碑。青藏公路没有修筑之前,从西宁进藏,约2000公里路程,骑着快马,赶着牦牛,少则数月,多则半年,路途艰险,苦不堪言。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交通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1953年初,中央委托西北局在兰州成立运输总队,慕生忠将军任政委。运输总队成立后,从甘肃、宁夏、青海及内蒙古等地,招雇千名驼工,购买2万多峰骆驼,开始向西藏运粮。为接应驼队,在青海格尔木设立转运站。人们搭起帐篷安营扎寨。由于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加上长途跋涉,致使大批骆驼死亡。 

没有办法,唯有修公路。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正式全面动工修筑。 

汽车车队行驶在茫茫的唐古拉山区段(唐召明1987年摄)


10月20日,经过2000多名筑路大军不到半年时间的艰苦努力,格尔木到唐古拉山600多公里的公路终于修通,汽车轰鸣着翻过了“万山之祖”的唐古拉山口…… 

仅用7个月时间就修通了的青藏公路,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一路向西抵达格尔木后,路线转南下,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经纳赤台、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等站点后到达拉萨,全长2100公里(后经改建长1937公里)。 

1955年,中共西藏工委决定在格尔木成立青藏公路管理部门(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前身),以格尔木为依托,负责青藏公路的养护,同时承担进藏物资的运输,从此开始了驻格尔木西藏后勤基地的建设。 

当时往西藏运输的物资,包括粮食、农机、水泥、化肥、玻璃、钢材、百货、茶叶等。总之,西藏需要什么就往西藏运什么。 

青藏公路线上的交通重镇——格尔木市旧貌(1987年摄)


从此,格尔木就热闹起来了。无数的人们从祖国各地来到这里“献了青春献子孙”,无数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寻找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格尔木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1985年,青藏公路铺筑了柏油路面,成为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公路。过去赶着牦牛要走几个月的时间,变成了全程几天时间即可轻松到达。 

踏上青藏公路,我恰似徜徉在一座精神宝库。1987年4月29日,我搭乘西藏交通厅格尔木汽车运输公司卡车,从格尔木来到270公里外的雁石坪进行采访。 

夜晚,我住进了海拔4700多米的雁石坪兵站。兵站很简陋,只有两排一层的土坯房。在四壁透风的屋里,我头疼气喘、和衣而睡,根本无法入眠。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人们向我介绍青藏公路沿途情况所说的“到了五道梁,喊爹又叫娘”“纳赤台得病,五道梁丧命”的顺口溜。有人还说,进不进了西藏,五道梁是个坎。 

五道梁地处青藏公路永久冻土层地带,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一年中有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 

没有来过“天路”的人,不知道啥叫“高反”?来到了“天路”,备尝“高反”的折磨,我深为这里建设者崇高的献身精神所感动! 

这里没有战场上的冲锋陷阵,没有血与火的洗礼,但高寒缺氧、生活的艰苦和寂寞,无一不摆在面前。能在这里愉快生活和工作的建设者的确不容易。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也是英雄。 

五道梁兵站战士正在制作豆腐。在风雪青藏公路线上,它丰富了过往人员就餐的“菜盘子”(唐召明1987年摄)


特别令人惊喜!我在五道梁兵站吃到了新磨出的豆腐和发出的豆芽。在风雪青藏线上,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它丰富了过往人员就餐的“菜盘子”。 

“10多天前的4月15日,兵站官兵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解决水质问题,首次成功地在这高海拔的地方磨出了豆腐。之前还成功地发出了豆芽。”五道梁兵站副站长冯俊义兴奋地说。 

在五道梁兵站完成采访后,我又来到不远处、孤零零有着几间房的五道梁气象站采访。 

五道梁气象站副站长尹宪志(右一),在向同事介绍当地气象情况(唐召明1987年摄)


时年23岁的五道梁气象站副站长尹宪志,从甘肃兰州气象学校毕业后,不留恋城市舒适生活,主动要求来到条件艰苦的五道梁工作。他钻研业务,勤奋工作,参加工作两年多时间,就获得了青海省气象系统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无独有偶。五道梁气象站藏族女报务员侯萍邦,参加工作五年来,收发报准确及时,从未出现任何差错,也被评为格尔木市气象系统先进工作者。 

沿着青藏公路采访进藏,我深为这些建设者平凡而可贵的事迹所打动,力图想摄下他们的群像。 

我从五道梁兵站搭车前往沱沱河兵站时,遇见了前些天在格尔木市采访过的汽车驾驶员杨忠礼。 

西藏交通厅格尔木汽车运输公司一队汽车驾驶员杨忠礼在擦拭汽车。(唐召明1987年摄) 

杨忠礼是西藏交通厅格尔木运输公司一队的汽车驾驶员。他在风雪青藏线上,驾驶载重量达8.5吨的卡车,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三年左右时间,安全地超额完成运输任务34万公里,为国家节省燃料6400公升,被同行称为“小神鹰”,198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来自河南炊事班战士杨更新,在沱沱河兵站一待就是十个年头。他与风雪搏斗,与灶台为伴。有一次,为了接待大型车队,他不顾全身浮肿的疾病,连续多天从晚7点忙碌到晚11点多钟,直至送走最后一辆汽车才肯休息。 

谈及多个节假日没有休息时,杨更新笑着说,“我也想回格尔木的家多陪陪孩子,可岗位一时离不开,只要工作就要尽责啊!” 

青藏线上的西藏交通厅青藏公路局109道班驻地(唐召明1990年摄)


西藏交通厅青藏公路局109道班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班。这里的20名道路工人,负责养护着唐古拉山口5231米处的二三十公里的风雪公路。 

老班长巴恰,因常年在高寒地带作业患了肺病,还患有雪盲、关节炎。上级让他治疗,他不去;两次为他调换工作,他也不干。用他的话说,“死,也要死在唐古拉山上”。 

令我十分感动的还有道班工人巴达和辛布俩兄弟。1961年巴达和辛布双双来到109道班当上了养路工人。30多年来,兄弟俩挖了多少土石方,推了多少车,铲了多少雪,没人计算过,兄弟俩比着干,一个比一个强。 

一年前,巴达去拣烧柏油修路用的牛粪,不慎摔断了右手骨。组织上把他送到拉萨疗养两个月,而他在拉萨住了不到一月就又跑回了道班。 

手伤了,不能再干养路的工作了。可巴达在家怎么也坐不住,硬是缠着要喂道班的几头产奶牦牛。他所喂的产奶牦牛膘肥体壮,可保证让道班同伴每人每天喝到一斤酸奶。 

109道班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西藏公路交通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我这次采访后的1990年,109道班被交通部授予“天下第一道班”的荣誉称号。 

青藏公路,不愧为一座通向西藏的“幸福金桥”。在一路的采访中,我经常看到驾驶着满载牛羊肉的汽车,向城镇、农区进发。每到一个县城或集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意兴隆的畜产品销售场面。 

据西藏那曲地区(现那曲市)工商管理部门1986年时的统计,那曲镇上每天有数十个摊位,仅当年7月份上市的牛肉就有24万斤,酥油3.6万斤,日成交额125万多元。班戈县人均收入400多元,其中50%以上的收入是通过在青藏公路上出售畜产品得来的。 

西藏唐拉对外贸易公司通过青藏公路,扩大藏北高原土畜产品和中药材资源的出口贸易。1986年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超额70%完成了出口任务。 

…… 

2015年盛夏,我有机会从拉萨乘汽车再走青藏公路到格尔木时,惊喜地发现乘车已变成一种神奇、美妙的观光之旅。 

一幢幢设备齐全,美观实用的楼房取代了过去简陋的土坯房和木板房。住宿屋内普遍有了卫生间、暖气、氧气,室外还建有塑料大棚;载重量三五十吨的重型卡车早已替代过去载重量小的老式卡车,单车运输效率成数倍地增长。 

路比原来好走了,千里风雪青藏线变得更加热闹起来,处处饭菜飘香,饭桌上早已不见过去的脱水菜。 

2021年,青藏公路拉萨至那曲段还修通了全长295公里、时速120公里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如今拉萨至那曲高速公路、普通柏油公路、青藏铁路并行在藏北高原(唐召明2023年12月28日摄)


70年来,青藏公路这座通向西藏的“幸福金桥”,在为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的同时,路也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现代化。唯有不变的是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从修筑到畅通的几十年间,所形成和弘扬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一代代人攻坚克难、奋勇拼搏,创造着西藏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奇迹,谱写着西藏一曲曲优美动人的乐章。(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