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身边的变化)从黄土高原变绿,看中国生态之变

2024-07-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 袁秀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很长时间以“光秃秃”而闻名。

最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胡亚鲜的一篇“外国人来黄土高原学习咋变绿”的博文,让很多人惊呼“原来现在的黄土高原跟课本上不一样了”,不少人还在评论区接力晒出黄土高原的各种“美照”。

外国人在黄土高原合影。受访者供图。

“课本中的黄土高原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歌曲中的黄土高坡有大风吹过,小说中的黄土高原是荒凉、贫瘠、落后的,所以,我很能理解大家看到照片时的惊讶。”胡亚鲜说。

她告诉中新网记者,他们这次活动是主要针对“一带一路”暨发展中国家高级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政府职员的培训,旨在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土流失与土壤健康。

“很多学员参观后都觉得,如果自己国家也能这么持续稳定地治理环境该有多好。一名哈萨克斯坦的学员还说,他的国家存在与中国类似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中国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的成效,尤其是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以及对黄河的治理与保护,让他感觉惊讶与兴奋。”胡亚鲜说。

事实上,除了视觉上的由“黄”变“绿”,近些年来,黄土高原还发生许多可以感知的变化。例如,入黄泥沙显著降低,黄河水正在变清;黄土高原农民通过种植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在胡亚鲜看来,这背后是无数个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员和当地居民数十年的坚守付出,也是一系列生态保护改革举措的长期坚持。对此,有网友评论,“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是建设性文明”。

绿意盎然的黄土高原。受访者供图

十多年前,彼时的中国,行至新的历史关头,面临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生态环境领域挑战重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出台,构筑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

北京市民邹毅还记得,2013年他刚开始用手机记录天空时,北京PM2.5的浓度值为89.5微克/立方米,而2023年为32微克/立方米。

变化更为直观的,是邹毅拍的照片色调。十多年来,无论阴晴雨雪,他每天都会用手机给天空拍个照,目前已经超过4000张,他亲眼见证着北京的天空从“雾霾灰”变成“北京蓝”。北京大气治理成效,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过去雾霾天气随处可见,现在你想遇到一次像样的雾霾天气都不容易。”邹毅对中新网记者说,现在“雾霾”这个词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讨论视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到处写就着生态奇迹——塞罕坝人在荒原种下百万亩人工林,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成为藏羚羊“大产房”,长江实现“鹿鸣呦呦、江豚逐浪”,朱鹮、荒漠猫等珍禽异兽纷纷“归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在邹毅看来,如果说过去我们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是“被动的防治”,那现在就是“主动的选择”。“除了节能减排,我们还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现在身边户外运动、骑行的人越来越多。”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陆续发布“双碳”目标下的“1+N”政策,大力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当好生态成为常态,邹毅说,他还会继续记录下去,记录更多的蓝天,也向外界讲述更多真实的美丽中国建设故事。(完)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