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青藏公路:一“脉”通四方

2024-11-15 来源:青海日报 分享:

俯瞰青藏线。才贡加 摄

格尔木109国道。马振东 摄

青藏线上往来的车辆。才贡加 摄

在中国广袤的交通版图上,青藏公路宛如一条雄浑壮阔的脊梁,引人注目。它自青海西宁始,一路向西,于苍茫大地之上,攀雄峰、横江河,唤醒沉睡千年的冻土。

从最初的简易土路逐步升级为平坦坚实的沥青大道,从往昔雨季冬季频繁受阻转变为如今的全年安全无虞,从单纯的物资运输“生命线”升华成紧密联结各族人民的“连心线”……

它的每一寸路面都铭刻着岁月的变迁与交通人的奉献,也见证着青海深化交通改革所取得的卓越成效,成为展现青海交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生动写照。

文旅新径,畅连盛景

远望,湖水与雪山连成一体,朵朵白云的形与影隔地平线相望;近看,亮晶晶的盐花分布湖边,一片片、一簇簇,仪态万方。这里是“天空之镜”茶卡盐湖,距离西宁约300公里,青藏公路从旁而过。

“如果没有青藏公路,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文化传媒部负责人感慨。数据显示:景区95%的游客是乘车而来,2016年景区开园当年接待游客195万人次、车辆33万辆次,2024年,这两个数字已攀升至264万人次、59万辆次。

在茶卡镇茶卡村村民曹彦虎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从茶卡到西宁需要3天时间,而沿青藏公路新建京藏高速公路青海段行驶,车程只需3个半小时。日益畅通的青藏线,无疑给茶卡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交通便捷,信息不再闭塞,走出去的人们开了眼界。”曹彦虎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茶卡盐湖旅游的爆火,村里很多人开起家庭宾馆。目前,全村209户村民中有208户经营家庭宾馆。去年,他家的特色民宿收入60万元。

交通便利不仅惠及茶卡盐湖,对青海湖周边旅游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七八月是青海湖旅游旺季,今年投运的倒湖茶公路给游客带来了全新体验:汽车行驶在宽敞平坦的公路上,远处波光粼粼的青海湖与连绵的雪山相映成辉。

采访中,有游客称:“之前来青海湖,从倒淌河景区附近就开始堵车,车道狭窄,景区就在眼前,却因堵车迟迟到不了。这次来青海湖感觉很不一样,道路宽阔且有了自行车道,周边配套的服务设施非常完善。”

过去,青海湖周边旅游公路设计为双向两车道,每到旺季特别拥堵。

今年完成改扩建的倒湖茶公路倒淌河至二郎剑段,全程拓宽到双向5车道,穿过青海湖多个核心景点。

青海交控集团青海湖旅游公司负责人表示,公路改扩建后,日均车流量超过2万辆。旅游旺季的时候,倒淌河至二郎剑行车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左右缩短到现在的40分钟。青藏公路及相联公路的不断完善,极大推动了青海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护坚守,精神赓续

在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青藏公路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承载着时代的使命。

8月,正午时分,炙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在距离格尔木市区46公里,海拔近3000米的青藏公路旁,格尔木公路段格东工区的王明军和工友们正熟练地操作着割草机,全神贯注地清除道路边坡的蒿草。

“青藏线可不分淡旺季,如今每天车流量都超过一万辆。我们采用错峰养护的方式,在清晨和傍晚清扫路面,及时整治新出现的道路病害。”忙碌之余,王明军告诉记者。

王明军所在的格东工区负责109国道k2598至k2721路段,全长123公里。这里地处青藏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冬日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摄氏度,寒气仿佛能瞬间穿透身体将人冻僵;酷暑强烈的紫外线无情地照射着大地,使得地面温度高达四五十度,整个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

青藏公路青海境内全长1386公里,其中大部分路段位于荒漠戈壁、雪山草滩之间,海拔在2200米到5300米之间起伏。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公路等级的不断提升以及日均万辆以上的车流量,无疑给青藏公路的养护保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湟源公路总段湟源工区工区长方万品,32年前就与青藏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正值青春年华的他,毅然接过父辈手中的铁锹,成为一名养路工人。

方万品平日里就热衷动手钻研,自2010年以来,带头先后研制出公路路面清扫车、移动式电动升降高杆照明灯、小型养护机具拖车,这些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为守护青藏公路的畅通无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曾经的肩挑背扛、骆驼刮路的人工作业,到如今的现代化机械作业;从住地窝子、吃窖水的艰苦岁月,到窗明几净的工区宿舍,岁月见证了太多的变迁。技术在不断进步,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始终不变的是养路职工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70年来,一代代养路职工日夜坚守在岗位上,用默默的奉献与辛勤的劳动,精心守护着这条大动脉,确保它四季畅通无阻,成为连接内陆与高原的坚实纽带。

枢纽赋能,逐梦新篇

格尔木市,坐落于中国西部地理中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节点的开放前沿与出入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关键要地,由筑路大军艰辛开辟而成的“旱码头”,如今既是青海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也是打造“开放柴达木”的前沿。

依托良好投资环境与区位优势,借助青藏铁路、格库铁路、京藏高速、109国道等交通枢纽,2019年,青新藏(格尔木)陆港商旅物流中心项目启动。同年,格尔木被规划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历经70年发展,格尔木已初步构建起完善的公路运输网。109国道东连西宁、南通拉萨,215国道北接敦煌与柳园,303省道西入新疆,形成“南去西藏、北达河西走廊、东到西宁、西至新疆”的放射式公路网络,境内国省公路干线达1975.8公里,含3条国家高速公路与4条省道,成为连接四省区“十字型”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

在格尔木市南郊,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已现雏形,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以格尔木为中心服务西北并拓展西藏、新疆市场。格尔木昆仑物流运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投入运营,投资2.715亿元,占地26.87公顷,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入驻近500家物流服务企业,日均服务超2500台货运车辆。二期项目计划投资4.5亿元建设中国(青海)尼泊尔商贸物流产业园,借助中尼公路开通国际跨境直通车,打通陆路贸易。同时,格尔木察尔汗物流园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以满足盐湖工业、油气化工产品的运输转运需求。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格尔木交通运输面临着时代的新要求,这座因路而兴的城市,正带着“一带一路”的愿景,借助交通优势,向着更辉煌的未来腾飞,不断书写着交通引领发展的壮丽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0年的时光匆匆而过,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奋力建设交通强国的使命始终沉甸甸地扛在肩上。

在这漫长的征程中,“两路”精神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辉。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勇往直前,无畏无惧,成为推动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源泉。

采访感言:永恒的精神坐标

站在2024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回首往昔,我们看到了青海交通运输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青海交通“一穷二白”,1950年1月,全省勉强通车的公路仅仅472公里,那71座桥梁已是千疮百孔,难以承载发展的重任。

然而,青海人民没有被困境吓倒,秉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决心,开启了伟大的交通建设征程。先后修复和新建青藏、青新、青康、甘青、宁张、宁临等十多条公路干线。经过不懈努力,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公路总里程增加至8.94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9倍。

一座座桥梁星罗棋布,国省干线公路桥梁9400座、农村公路桥梁3857座,它们横跨山川河流,连接起城市与乡村,让曾经被交通瓶颈制约的青海,逐步走向“基本适应”,如今更是迈向“保障引领”的新高度。

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两路”精神宛如璀璨星辰,照亮青海交通前行的道路。近年来,青海交通建设步伐铿锵有力,一批批重大交通项目如璀璨明珠镶嵌在高原大地。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让黄南藏族自治州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德令哈至香日德高速公路,为新青川大通道注入强大动力;扎隆沟至碾伯镇二级公路助力六盘山区脱贫攻坚;大力加山经循化至隆务峡高速公路则成为东部出省的重要动脉。

青海省公路网络已基本成型,高速公路如动脉血管般覆盖所有市州,二级公路似毛细血管连通所有县级行政区,真正实现了外联内通,让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一条条公路仿佛吉祥的哈达传递着幸福与希望;又似幸福的金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如美丽的彩虹,横跨天际,连接起梦想与现实。

曾经的筑路岁月虽已载入历史的长河,但“两路”精神所树立的精神坐标永远耸立在“世界屋脊”之上。它见证了青海交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艰辛历程,也激励着新时代的交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