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军后代谭戎生:传承两路精神 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 2024-12-18 来源:香巴拉资讯 | 分享: |
“我几乎每年都要到西藏去。这些年,西藏的变化,我觉得非常大,特别是前年我走了两次边防线,到了墨脱和洞朗,去年又到了吉隆,这些地方都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原来这些地方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开国中将谭冠三之子——谭戎生对记者感慨到。

(图为开国中将谭冠三 )
图片来源:受访者本人提供
追忆父辈
解放前,谭戎生的父亲谭冠三原在华北部队,后加入二野,历经了无数次战役。他在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谭戎生的母亲李光明也是一位老红军,于1933年入伍,与谭冠三在延安相识、结婚。1941年1月,谭冠三带领部队在山东与敌人作战,行军途中李光明在一个小村庄生产。当时正值日寇扫荡,村子里找不到接生婆或乡亲来帮忙。谭冠三恰好赶到,在警卫员帮助下接生了孩子。战事紧张,谭冠三还要带领部队继续去战斗,李光明就抱着出生不久的儿子一路追随。行军途中带着孩子非常不便,谭戎生曾先后3次被送给老乡照顾,因母亲舍不得又接了回来。后来,谭戎生有了弟弟妹妹,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暇照料他们,就把他们安置在河北农村老乡家。
在战斗的岁月里,谭冠三和妻子李光明因为战争形势,不得不长时间与孩子们分离,他们的孩子中有的也不幸在艰苦的环境中夭折。谭戎生眼含热泪地对记者说,“可以说,我们的父母为了国家的命运,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图为:早年谭冠三家庭照)
图片来源:受访者本人提供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谭冠三以为期待已久的天伦之乐即将到来,但一纸军令让全家团聚又成为奢望。1950年,十八军受领进藏任务。时任十八军政委的谭冠三第一时间联系妻子李光明,希望她能一起进藏。正在河北省委党校学习的李光明接到电报后,立即着手安置4个孩子。此前,女儿已在河北高阳县一对农民夫妇家中寄养,小儿子被送给河北深县一对无儿无女的农民夫妇收养。李光明把谭戎生和二儿子从河北农村送到北京上小学。作为一位母亲,孩子是李光明的心头肉。可作为一名军人,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跟随丈夫挺进西藏。
家书是父母深沉的爱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家书成为谭冠三一家人互相联系的主要方式。从1952年到1965年,谭冠三先后给谭戎生写了50封家书。其中,谭戎生记忆最深刻的一封家书,是1962年5月父亲得知他成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后写给他的。
“(得知)3月31日党正式接受你为中共正式党员,表示同志的祝贺!”当时,谭戎生一看到这封信的开头,眼泪就夺眶而出。
这是父亲第一次用“同志”称呼他。谭戎生理解父亲这句话的内涵和分量。父亲看到党组织增加了新成员、输入新鲜血液,这个人又是自己的儿子,肯定非常欣慰。一声“同志”,让他和父亲之间超越了“小家”的亲情关系,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共同奋斗的战友。
父亲之后写给谭戎生的信里,更是对他寄予期望,希望他不断进步——
“接班的是你们这一代,要成为真正的接班人。”
“牢记住你是一个革命者的后代,永远保持和爱护这个革命的光荣意义。”
“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没有任何的个人要求和所好,只有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工作的义务。”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儿时谭戎生对父亲最深的印象。“从我有记忆开始,我们一家人几乎没有‘齐装满员’在一起吃过团圆饭。短暂相聚、长久分离是常态,但父母对我们的教诲从未缺席。”那些与父母聚少离多的日子里,父母的爱化作一封封家书陪伴着谭戎生兄妹成长。
两路精神扎根心中

(图为谭戎生家庭照)
图片来源:受访者本人提供
回忆起父亲,已经年过七旬的谭戎生告诉记者,“我们一家团聚时,父亲常会讲起带领十八军将士进藏的故事。我那时候少不更事,就会拉着父亲的衣袖问,西藏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去西藏?父亲总会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解放西藏,是为了解放那里的劳动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全家光荣!”
“戎生”是谭冠三给谭戎生起的名字,意思是“在战争中出生的孩子”。成年后,谭戎生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设西藏、强边固防是父亲的夙愿。”1985年12月6日,谭冠三辞世。临终之前,谭冠三向组织提出请求:“我死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1986年“八一”前夕,谭戎生护送父亲的骨灰来到西藏拉萨“八一农场”。这是谭冠三带领十八军官兵在拉萨建立的第一个农场。
父亲去世后,谭戎生自愿申请从北京调往西藏:“这不仅是精神的传承,更是以实际行动告慰父亲。”当时,谭戎生就提出,“不留拉萨,不去大城市,要去边防一线”,他先后在日喀则军分区和林芝军分区任职,“如果不是身体状况不允许,我真想一直留在西藏。”

(图为谭戎生家人)
图片来源:本人提供
退休后,谭戎生虽然离开西藏,但依旧心系曾经待过的地方。这些年来,他见证了西藏的巨大变化。以前到墨脱需翻山越岭,道路不通,现在道路条件极大改善,不仅通车,还有隧道,机场增多。在军队建设方面,日喀则部队从独立营扩编为团,营房重新建设,供电供水稳定,副食供应改善,集中精力搞训练和政治学习。在百姓生活方面,沿线百姓安居房越盖越漂亮,都是藏式小院小楼,实现通路通电。
谭戎生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需要传承“两路精神”,要励志、有信仰,相信共产党和国家,热爱祖国,克服困难,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父辈的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编辑:高如心 欧珠旺姆 王雨洁(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