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青藏的细节》作者龙仁青谈创作——用细节铺陈青藏高原的大美

2025-02-14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分享:

从可可西里、金银滩草原到青海湖,从藏羚羊、小山雀到百灵鸟,从丁香到绿绒蒿,作家、翻译家龙仁青的散文集《青藏的细节》以细腻的笔触,描摹身边一片花叶的鲜亮,一声鸟鸣的清新,在微小的细节上凝视、聆听、触摸、感悟、思索,再由众多的细节铺陈出青藏高原的大美。

龙仁青说,所有的大美都是由细节构成,挖掘和描写这些细节,是散文书写的一种使命。《青藏的细节》便是龙仁青在这一使命上的表达和呈现。日前,本报特邀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王艳与龙仁青进行对谈。

“根部深扎在大地,枝叶伸向蓝天” 

王艳:在过去一年中,您的短篇小说集《唐僧肉》、儿童长篇小说《次洛的可可西里》和散文集《青藏的细节》三部作品相继出版,受到了广泛关注。您的文学之路是如何开启的呢?

龙仁青:我从1990年前后开始文学创作,那时候我在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青海师范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藏语言文学专业。当时,在文坛声名鹊起的作家、学者端智嘉先生是我的老师。受他的影响,我开始写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小说和诗歌。实际上,不仅是对我个人,他对许多学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班出了好几位作家、诗人,目前已有四个人获得了“骏马奖”——除了我以外,还有扎巴、德本加、阿宁·扎西东主。

端智嘉先生经常教导我们,在读经典和名著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学期刊,多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关注文学现场。读杂志的好处是可以把自己摆在写作者的位置上。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我后来翻译了《端智嘉经典小说选译》。可以说,是老师带我们敲开了文学的门。

王艳:您出生在青海湖畔的铁卜加草原,藏、蒙古、汉等多民族在那里聚居。家乡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对您的文学创作、翻译产生了哪些影响?

龙仁青:故乡让我与众不同。我们每个人的写作都需要把自己的独特性表现出来,这种独特性的重要来源就是故乡。比如青海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以及多民族聚居的交融性特点,聚焦脚下的这片土地,那写作自然就会有所不同。当然,真正的作家不能停留于此,还要有世界性的目光,要像植物一样,根部深扎在大地,枝叶伸向蓝天。

于我个人而言,这片土地上的民间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我的翻译工作大量涉及《格萨尔》史诗,这部史诗诞生于民间,充满浓郁的民间文化元素。这些内容仅靠学校的教学是无法完全掌握的。比如,《次洛的可可西里》中提到主人公次洛家养了一头牛,牛的额头有一个白点,这种牛在牧区被叫作“嘎哇”。你必须要有生活经验,才能知道这个称呼。民间智慧需要在生活中积累,这不仅影响了我的翻译工作,更丰富了我的文学创作。

“所有的大美都是由细节构成” 

王艳:《青藏的细节》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细节”二字令人琢磨。请谈一谈在您眼中“细节”是什么?

龙仁青:我们常听说“大美青海”,它指高原的天空和白云、山川河流和草原。游客通常看到的可能是“大美”,因为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但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多关注的却是一些细小的东西,那就是“小美”。作为一个青海本土作家,我想提供给读者的不是奇特的故事,而是沉浸式生活在这里的所见所闻。

所有的大美都是由细节构成,即便是以大美著称的青藏高原,山川河流、山水自然间的每一方土地,都是细节的点缀和凝聚。在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国,每一片花叶、每一声鸟鸣的背后,都蕴含着鲜为人知,却又令人心动的人文与历史,以及与它们共生的人们的朴素与善良。挖掘和描写这些细节,是散文书写的一种使命。

王艳:在这本书中,有《山海经》记载的“鸟鼠同穴”现象,还有拉萨的“斗风筝”习俗、阿里地区的“马上敬酒”比赛,这些都十分有趣。此外,散文中描写的“望果节”“沐浴节”“割草节”也让人心驰神往。您是如何捕捉到这些故事的?

龙仁青:我是在草原上长大的,小时候经常见到“鸟鼠同穴”的现象——鸟指雪雀,鼠指鼠兔,它们经常出没在鼠兔洞穴里,亲密无间地在洞穴附近觅食嬉戏。除了写作,我还喜欢摄影,经常在青藏高原“游牧”,捕捉那些珍贵的瞬间。记得那是在秋天的拉萨,我见到了“斗风筝”的绝活儿;而“马上敬酒”则是青藏地区赛马会上常见的一种马术表演。此外,各种各样的民俗节日,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这些细节都与我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青海和西藏同处于青藏高原,在文化、习俗以及经济往来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以“青藏的细节”为名,应提及青海与西藏两个省区,但就比例而言,书写西藏的篇章还是少了一些,这也是这本书留下的一点遗憾。

“以中国文化的视野审视自然” 

王艳:很多读者称在《青藏的细节》中看到了真实的青藏高原,您不仅仅是勾勒山川大地,描写一朵花、一只鸟,而是在草原上行走,深入到这片大地的肌理,记录文化传统。您认为什么是自然文学写作?

龙仁青:青海是一个生态大省,我生长在这里,坚持自己的自然文学写作,并且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或者说品咂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况味。在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当你去写一朵花、一只鸟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它们背后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和深邃的人文内涵。因此,中国的自然文学写作,需要以中国文化的视野审视自然中的山水、花鸟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们。

我认为要有自然万物皆平等的认知。人不是生物链的主宰,人跟任何一种动物、植物在生命上是平等的,这是自然文学的世界观,要求写作者具备博物学知识,用精准的语言表达自然。文学和博物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够完成自然文学的写作。弥补博物学知识的不足,是很多自然文学写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王艳:您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类型,中短篇小说、散文、翻译当代藏文作品、藏族传统文学的翻译和再创作。2020年,您还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翻译奖。请问您如何看待自己作品中主题与风格的多样性?

龙仁青:我刚开始步入文学领域的时候写诗歌,后来主要创作小说和散文。我从小学开始接受汉藏双语教育,能够用双语、双文自由地交流,而我现在又是个写作者,翻译便成了一种必然的事情。

双语写作要求我关注和阅读汉、藏两方面的文学作品,这也使得如我这样的写作者悄然掌握了一种秘密,那就是将来自两种文字阅读和写作的经验互换,让来自一种文字的发现或感悟在另一种文字中有所体现。比如,藏文的遣词造句和叙述方式有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也可以尝试在汉文写作中呈现。

翻译还是一次发现和学习的旅程——翻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两种文字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去查阅字词典、翻阅资料、去咨询、走访、求教等——毕竟,你是在两种文字间行走,要有能力自由穿梭才行。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