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西藏民政系统: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2025-02-20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今年59岁的米玛,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街道羊达社区居民。作为一名电工,他勤勉劳动,收入尚可;妻子加略勤俭持家、儿子旦增听话懂事,生活虽说不上有多宽裕,但也其乐融融。

2018年11月18日,厄运突然降临——米玛作业期间,不幸从电线杆上摔倒,造成双腿残疾,成为肢体一级残疾人。加略没有工作,家中又无耕地,沉重的负担,一下子压在米玛的双肩。

一向要强的米玛,思来想去、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向社区伸出了求援之手。羊达社区工作人员及时上门,讲解社会救助制度有关细则;堆龙德庆区民政局将米玛家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按照最高救济额度,每人每月提供445元低保金,还定期安排米玛到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免费的理疗服务。

米玛说:“低保金足以维持生计,逢年过节还有慰问金,生活又有盼头啦!”说着,脸上重新挂上了笑容。

米玛家的故事,是西藏发挥社会救助托底性作用的典型案例。近年来,西藏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

“临时救助对象有哪些?是否受户籍限制?”“临时救助的方式和标准是多少?”对此,自治区政府吸纳以往实践经验,研究制定《西藏自治区临时救助办法》,进一步优化调整了相关政策,规范对象认定,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加快依法依规审核办理程序,做到“应救尽救”。

“在他乡最无助的时候,临时救助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见到记者,内蒙古籍外来务工人员李哈飞索女士感慨地说。

李哈飞索一家来城关区务工多年,其丈夫几年前离家后失去联系,全家人的生活仅靠她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更不幸的是,大儿子今年查出重大疾病,小儿子又正在上学,高额医疗费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正当李哈飞索一筹莫展之际,经办人员在走访摸排中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她宣传临时救助相关政策,并帮忙提交了临时救助申请。根据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流程,吉日街道及时向李哈飞索送来5000元救助金,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如今,大儿子的病情已得到缓解,李哈飞索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更加努力奋斗,为三口之家打拼。

据了解,自2011年西藏探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以来,全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32万余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5亿余元。其中2024年以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2680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067万元,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极大增强。

2024年,自治区民政厅等12家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明确低收入人口范围、认定程序及分类救助方式,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全区在认定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时,还将外来常住本地生活困难人员200户799人纳入监测范围。马黑麦家就是其中之一。

马黑麦是甘肃省积石山县人,一家6口租住在城关区城北出租房。由于既无技能、也无资金,夫妻俩和长子只能在附近餐厅打工谋生。对马黑麦来说,2023年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妻子遭遇车祸,卧病在床;长子因一氧化碳中毒去世;老家房屋受地震影响破损严重,无法居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考虑到该家庭为外来户,且连遭横祸、急需救济,拉萨市民政局采取“一事一议”“一案一策”,制定精准施救方案。拿着10000元现金,看着3个年幼的孩子,马黑麦连连点头道谢。

自治区民政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区各级民政部门将继续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兜底线、提时效、建机制,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工作,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