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高原“援”来有你】宁秀蓉:援藏路上的巾帼英雄 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初心
| 2025-02-25 来源:香巴拉资讯 | 分享: |

近日,由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涉藏办主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人民政府协办,四川卫视、康巴卫视承办的“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涉藏州县行活动第二阶段巡回宣讲启动。此次宣讲活动分别前往阿坝州马尔康市、松潘县、九寨沟县、甘孜州康定市、稻城县、乡城县等十余个县(市)。他们将从医疗援助、教育帮扶、产业发展等方面,讲述援藏干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助力涉藏地区发展的动人事迹。在凉山州木里县,来自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的扬秀英分享了现任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宁秀蓉的援藏故事。

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扬秀英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与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之间,有一条无形的纽带,它跨越了千山万水,连接着两个家园,也连接着一位巾帼英雄的心。她就是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宁秀蓉。2016年9月,宁秀蓉主动请缨,踏上了前往木里的援藏道路,从此,她的名字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宁秀蓉
攻坚克难,她是移民工作的破冰者
木里,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县城,这里山大沟深,水能资源丰富,是水电开发的大县。然而,水电开发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移民工作的巨大挑战。当宁秀蓉初到木里时,她面临的是一个“水电开发太快,后期扶持滞后”的棘手局面。许多电站的移民人口尚未申报为后期扶持对象,无法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补助。

2021年木里遥感卫星图
面对这一难题,宁秀蓉没有退缩。她深知,移民工作的滞后不仅关系到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影响到木里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攻坚克难的征程。

山高路陡,身体不适,这些都没有阻挡宁秀蓉的脚步。她与同事们一起下基层、住藏家,深入锦屏、立洲、卡基娃、撒多等水电站所涉及的乡镇和安置区,走访调查实际情况。她认真找准问题症结,积极与雅砻江公司、木里河公司等沟通协调,主动向省、州扶贫移民局汇报请示。在这个过程中,宁秀蓉体验了人生的诸多第一次:第一次集体挤地铺,通宵无眠;第一次被跳蚤攻击,体无完肤;第一次骑马下村,走在悬崖峭壁上,心惊胆战。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宁秀蓉退缩。她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两年来,她先后深入25个乡镇、60余个村组开展扶贫移民工作,与群众亲切交谈,宣传政策,了解民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宁秀蓉的艰苦努力下,4个电站6093名移民人口全部通过水利部核准,完成申报工作。全县累计补发后期扶持资金1431.4万元,切实改善了民生,促进了脱贫。


开拓创新,她是项目建设的推动者
经济补助为当地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一定保障,但宁秀蓉深知,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木里的面貌,还必须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然而,木里县后期扶持项目资金少,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宁秀蓉决心在政策、项目、资金上下功夫,在“传帮带”上做文章。
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争取到后期扶持项目资金1188万元,并将资金主要用于10个乡镇、19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她亲自参与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在她的推动下,20余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受益群众达6542人,受益移民1721人。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力改善了木里县出行难、吃水难、发展难等问题,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同时,宁秀蓉还注重规划引领,针对新申报的5556名移民没有编制后期扶持规划的问题,她组织编制了《凉山州木里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十三五”规划报告(2016—2020年)补充规划》,为全县下一步争取项目、分配资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经验优势,多次对当地干部进行业务培训,为木里县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锻造了一支懂政策、精业务、能干事的干部队伍。
以身作则,她是群众心中的“宁大姐”
在援藏工作中,宁秀蓉不仅是一位攻坚克难的勇士,更是一位以身作则的楷模。她深知,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因此,她总是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为做好所联系的深度贫困乡卡拉乡田镇村贫困户的建房工作,宁秀蓉与单位同事每天深入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她亲自参与房屋的设计和施工监督,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能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为了确保后期扶持直补金的安全发放,她曾翻山越岭到克尔乡彭古村残疾人家中,亲手送去17000元的后期扶持金。当看到群众拿到钱时那激动的眼神时,宁秀蓉的心中也充满了欣慰和满足。
然而,在援藏工作的背后,宁秀蓉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她的父亲已90岁高龄,有一次父亲病重,她只能默默流泪,待父亲稍微好转后,就毅然返回木里,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她说:“对于我来说,我有两个家,一个是攀枝花,一个是木里。在攀枝花,我的家是3口之家;在木里,我的家有14万人。”
这种对工作的执着和对群众的深情,让宁秀蓉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在木里,无论走到哪里,群众都会亲切地称呼她为“宁大姐”。这个称呼,不仅是对她年龄的尊重,更是对她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编辑:谢佳佑
制图:崔馨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