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高原 “援”来有你】李荟:爱心支教行 共筑成长梦
| 2025-03-03 来源:香巴拉资讯 | 分享: |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更多高原的孩子,能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执行校长李芸告诉记者。
近日,“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涉藏州县行第二阶段活动举行,来自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14名优秀援藏干部,通过经验交流、故事分享,宣传推广四川省对口援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2月26日,在甘孜州稻城县,宣讲团成员李芸和大家分享了她的援藏故事。
启程:为了使命的远行
2023年8月18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洒满大地,李荟已经独自拖着行李箱,赶往天府机场。她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对前方的迷茫、对高原的畏惧、对家的不舍……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她不禁泪湿眼眶。然而,她深知,这是一次为了使命的远行,她必须坚强。
当李荟与同行的甘老师在机场相遇。那一刻,她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但很快,她擦干眼泪,整理好心情,与团队一起踏上了前往得荣的征程。

他们一行11人,从成都飞往云南丽江,再换乘长途汽车,历经六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终于在黄昏时分抵达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高原。

得荣县
适应:凝聚与坚持
初到得荣,面对简陋的生活条件,李荟和团队成员们并未退缩。他们自己动手购置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开始了在高原上的生活。每天忙碌于工作与生活之间,他们却从未有过怨言。晚餐后,大家聚在一起,聊生活、聊工作、聊思念,团队之间的凝聚力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强。

高原的工作异常艰辛。每周工作6天,从早上7:30到晚上9:00,李荟和团队成员们几乎都在学校里度过。口腔溃疡、睡眠差、掉头发、反复感冒发烧等高原反应也随之而来,李荟和团队成员们总结出了各种对抗高原反应的方法。制氧机、加湿器、洋参加乌梅煮水、眼罩冷敷热敷……这些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法宝”。

关爱:呵护与成长
得荣分校共有229名学生,其中98%的孩子均为藏族,农牧民家庭的孩子占75%。在这里,李荟老师遇到了一个让她深感心疼的孩子。这个孩子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爷爷奶奶身体不好,哥哥残疾,妹妹年幼。然而,他却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家庭的困境,而是选择默默承受。李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深感自责和难过。她开始默默关注这个孩子,发现他总是用饭盒接冷水喝,还时不时胃疼。于是,她买了一个新保温杯送给他。然而,孩子的自尊心却让她拒绝了这份好意。李荟没有放弃,她巧妙地以“礼尚往来”为由,将保温杯送给了他。那一刻,孩子的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
这个孩子只是得荣众多贫困学生中的一个缩影。李荟深知,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于是,她开始更加关注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她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办一所深深扎根的少数民族分校,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成就:蜕变与荣耀
在得荣分校的两年里,李荟见证了学校从树德班到树德得荣分校的蜕变。自2022年7月树德班开办以来,得荣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当地孩子们再也不用远赴康定、泸定甚至成都求学,而是可以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树德班的学生们在各类考试中屡创佳绩,为得荣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李荟和团队成员们的辛勤付出。他们不仅要面对高原的艰苦环境,还要克服种种困难,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每当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而渴望知识的脸庞时,所有的疲惫和艰辛都烟消云散了。
眷恋:高原的美好与不舍
除了教学之外,李荟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她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她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赞赏,也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和尊重。
在得荣的日子里,李荟不仅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还收获了来自高原的纯粹与美好。她爱上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每当周末来临,她和同事们都会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去游览高原的美景。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里的小松鼠、噶金雪山的雪人……这些美好的瞬间也成为了她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坚守:责任与使命
如今,李荟老师仍然坚守在得荣分校的岗位上。她和另外五名教师一起,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而努力奋斗。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而使命光荣,他们愿意用青春和汗水为这片高原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希望。
援藏是一次特殊的经历,它让李荟老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她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塑造未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的光芒,也为他们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而这些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