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之上:一场跨越山河的援藏故事接力
| 2025-03-06 来源:香巴拉资讯 | 分享: |
“我们将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讲好援藏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2025年2月20日晚,14位来自四川省9个省内对口支援市的援藏干部代表庄严宣誓,他们将带着自己的援藏故事奔赴四川省32个涉藏县市,让爱与温暖的故事,不断在广袤的川西高原延续。

来自遂宁市的王燕一家四口“举家援藏”,在理县扎根多年;绵阳教师龚仙彦用9年时光浇灌壤塘县藏族孩子的梦想;成都金牛区的医生袁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石渠县坚守医疗岗位,成为牧民健康的“守护者”;泸州老窖的张文平,推动红原县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揭开了四川省援藏事业的壮阔图景。这些故事背后,是四川省自2012年对口援藏工作启动以来,累计派出的7批5900余名干部人才支援32个涉藏县市的缩影。
这场由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涉藏办联合主办的活动,不仅是四川省援藏13年成就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地理与心灵距离的精神接力。
前后历时25天,行程上万公里,14位宣讲代表分次深入32个涉藏县市,用真实经历叩击人心——
龚仙彦回忆在壤塘县与藏族学生“亦师亦友”的九年时光,学生一句“老师,您别走”让他数度哽咽,印满红手印的请求书,成为他最宝贵的珍藏。

自学藏语的杨斐,深入黑水县知木林镇,与当地一位老阿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努力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帮助当地打造特色农牧品牌。“杨书记,你们援藏队干部就像么拉哈(当地一种野菌的名称)冒雨生长呢!”这是当地群众对他工作的最高赞誉。

马晓玲每次讲到同事们在高原上坚守的故事,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总所增派杨天府等几名律师前往石渠,晚上遇上石渠全县停电,所住酒店的制氧设备无法使用,第二天早上杨天府律师半天没起来,最后紧急送往青海玉树州医院抢救才苏醒过来……”

来自德阳的范天勇医生牺牲在援藏路上后,德阳市41家医疗机构联合组建了“范天勇援藏医疗队”,医务工作者们踏着他的足迹,定期深入涉藏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德阳到若尔盖的路,四季有不同的美,却也有不同的险。这条路,范天勇援藏医疗队已经走了10年,一份穿越时间和空间,跨越民族和山水的爱的礼物,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彭晓萌讲述了十年来,范天勇援藏医疗队在阿坝州各地医疗援藏的感人之举。


“郭岗白云头上顶,高尔寺山脚下行。风雨阳光亦兼程,无怨无悔雅江人。”援藏是一部“离别史”,告别了家乡,远离了亲友,但是将自己名字改为“邱扎西”的邱镇江却说,援藏是一部“团聚史”,来到了高原,与各族同胞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守望相助,这就是“大团圆”。
王燕分享举家援藏的心路历程,“孩子从不解到自豪,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宜宾援雅的牟邦勤,最终申请留在雅江工作,她说:“因为那片自己深爱的土地”;成都的李荟讲述得荣县阳光上进的孩子,都让他们觉得温馨、美好;来自南充的李霞分享了援藏干部王和义在汶川见义勇为的感人故事……




一场场宣讲,催人泪下。所到之处,听众眼角的泪光与雷鸣般的掌声,成为对援藏精神最直接的致敬。马尔康市美谷社区工作者泽郎初感慨:“他们让群众生活实实在在变了样!”

巡回宣讲活动也通过“讲故事”的生动形式,提炼了四川省13年来的援藏经验,树立起优秀干部人才到艰苦地方培养、在艰苦地区成长、从艰苦地区选拔的正确导向。
援藏故事的背后,是四川对口支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泸州市的张文平推动红原县现代化畜牧业,帮助当地牧民增收致富;眉山的徐俊通过文旅融合,打造特色产业;攀枝花干部宁秀蓉(由扬秀英代述)推动木里县农牧民技能培训,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解决难题;泸州市的夏世武推动泸州先后在乡城县投入教育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了“教育扶贫专项基金”“教育系统专业人才培训培养”等多个项目;成都金牛区在医生袁莉的多方协调下,为石渠县配备了远程诊疗系统,使全县干部群众足不出县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如果说教育、医疗援藏是帮助涉藏州县解决基础硬件问题,那么产业上的扶助和思想上的引导,则成为四川省内对口支援13年来推动受援地从“输血”到“造血”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

据了解,自2012年四川省启动新一轮省内对口支援以来,省内9个市全覆盖对口支援32个涉藏县。支援方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91.63亿元,实施援藏项目5383个,援藏资金100%到位,援藏项目100%开工。720个部门单位、335个乡镇街道、740所学校、249家医疗机构、90个社会组织、953家企业与受扶地结成对子,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互联互通。实施产业援藏,援受双方合作共建成阿、成甘、德阿、甘眉、遂甘、绵阿、甘宜7个飞地园区,帮助涉藏州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实施就业援藏,全省涉藏州县籍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占已就业创业人数的46.74%,就业比例不断提高,就业观念不断转变,就业渠道不断拓展。助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为农牧民群众送去“惠民电”、修通“致富路”、保障“安居房”、开通“幸福网”,资源广域组合,帮扶系统发力,效能整体提升。
这些支援不仅填补了发展短板,更探索出“精准、长效、融合”的发展新模式。截至2023年,涉藏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064元和17208元,分别是2012年的2倍和3.4倍;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中,帮助32个涉藏县全部摘帽、206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6万贫困人口全部清零,高原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13年5900余名援藏干部的足迹,勾勒出新时代的“精神海拔”——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会见援藏干部代表时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这是对对口援藏事业的充分褒扬,是对广大援藏干部人才的最大肯定!
从“举家援藏”到“跨省协作”,个体选择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援藏干部与当地群众“结对认亲”,援藏工作成为情感纽带;四川省先后选派7批5900多名援藏干部人才,不远千山万水、不辞千辛万苦、不避千难万险,前赴后继投身援藏事业,与海拔比精神高度,与雪山比灵魂纯洁,与草原比胸怀宽广。
3月6日,这场前后历时30余天的故事接力圆满落幕,但援藏事业的“云端故事”远未终结。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援丹工作队成员、丹巴县政府办副主任龚举河是第二次援藏。2012年,他作为成华对口支援丹巴县第一批队员就曾在涉藏州县奋斗过。在听完援藏代表在丹巴县的宣讲后他说:“听了几名同志真情实感地讲述援藏故事,听得我热泪盈眶。本轮援藏面对的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要求,我们把目标对准了大力扶持发展新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助力这一目标的实现。”

当宣讲队的旗帜从成都传递到雪域深处,当农牧民家的酥油茶暖了援藏干部的心,当藏族孩子的读书声响彻山谷,一个更深刻的启示浮现:援藏不仅是地理意义的“抵达”,更是心灵层面的“扎根”。
“云端的誓言,写满山河的诺言。”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每一段援藏故事,都在续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