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京藏师生共上抗震救灾思政课 “京藏同心 共hui未来”活动启动

2025-03-12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

“我长大想当一名消防员”“我长大想当一名特种兵”……3月10日,来自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海城小学和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的两地师生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共上开学第一课。此次活动也是北京市“融铸式”教育支援协作的一次生动实践。

据悉,本次开学第一课依托“京藏同心 见字如面”拉萨推进会展开,京藏两地把开学典礼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紧紧围绕“格桑花开映初心 强国有我创未来”的主题,深入挖掘在2025年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先进事迹。

课堂上,老师们将思政教育与抗震救灾中的鲜活事例紧密结合,讲出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温度、援藏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我真想去北京的长城看看,品尝一下京城的美食!”“我真想去北京的故宫里走走,看看六百余年的古建筑。”“我想邀请北京的同学来拉萨看看,也品尝下我们当地的美食。”

在课堂互动中,西藏的同学纷纷道出自己的心声,他们渴望前往首都,和北京的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拉萨市城关区海城小学六年(3)班央金巴宗说,“希望这次活动能加深京藏两地的关系,也希望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我们的心田生根、发芽;中华民族一家亲,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团结友爱!”

“这样的课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既增长了知识,又加深了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匡亦航在课后激动地说,活动结束后,两地学生将继续通过书信往来,分享学习心得和生活感悟,用文字传递真情,用行动共筑梦想。

北京大学教授关平在观摩教学后感触颇深,“这堂课通过个性化引导的教学方式,使不同区域的学生懂得,党和国家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同时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我国建立的完备的应急救援体系。”

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孙荣菊表示,在2024年末,学校就通过“京藏同心 见字如面”书信手拉手活动与海城小学结缘,收到了来自西藏的34封饱含真情的信件。北房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也用心回信,还送上了34个写有学校字样的书包和学生们制作的文创作品。

现场,北京国际职业学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燕化中学的学生和西藏的学生共同发布了“京藏同心 共hui未来”的倡议,倡导两地中小学生共绘、共慧、共荟、共会、共惠、共汇,交往、交流、交融。该倡议活动将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的持续推进下,为京藏两地深化创新育人探索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支持。

在“同心共绘”中,京藏学生将携手共同创作艺术画卷,在色彩交融中增进民族团结;在“同心共会”中,京藏学子将共同直面挑战,奋发努力,一起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在“同心共汇”中,京藏两地将通过家校协同,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好奇与想象,让他们大胆创新和创想;在“同心共惠”中,将推进京藏学子共同推进雏鹰爱心行动,担起社会责任;在“同心共荟”中,京藏学子将共同创新成长,发挥每个人的特长,绽放光彩;在“同心共慧”中,京藏学子将共同拥抱信息时代,构建人机协同新范式,通过AI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与创新实践,在数字素养与人文精神交融中健康成长。

拉萨市城关区海城小学校长李丽直言,“京藏同心,共hui未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两地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们共同践行的信念。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合作项目,学生们得以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拓宽视野。

近年来,北京市教育两委、北京援藏指挥部与拉萨市教育局在“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基础上,推行“融铸式”教育支援协作新模式。今年,北京市将持续深入推进“融铸式”教育支援协作,举办京藏“同心融铸”中学生足球赛、艺术活动周、科技夏令营以及京藏师生“交融式”集团化访学等品牌好活动,进一步提升京藏两地学生的实际获得感。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