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悬崖上的“清道夫”:探访四姑娘山背后的生命守护者

2025-03-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网阿坝3月28日电 题:悬崖上的“清道夫”:探访四姑娘山背后的生命守护者

记者 王鹏

在川西高原的群峰之间,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幺妹峰终年积雪,吸引着全球登山者的目光。然而,在这片壮丽的风景背后,一支由25名藏族人组成的特殊队伍——小金县红十字山地救援队,常年穿梭于险峰与深谷,用绳索和担架托举起生命的重量。他们不仅是登山者的“引路人”,更是雪山之巅的“清道夫”。

近日,小金县红十字山地救援队在高山上进行生态巡护。记者 王鹏 摄

“救援的意义,就是让每一份对雪山的向往都能平安落地。”近日,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镇,救援队队长余强告诉中新网记者,这支成立于2014年的队伍,随着小金县全域旅游的发展应运而生。队员不仅要掌握气象研判、路径规划、危机处理等技能,还需通过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严格考核。近年来,随着四姑娘山成为国内入门级攀登胜地,每年超10万户外爱好者涌入,救援需求激增。

余强记得一次刻骨铭心的救援。2022年,一名未备案的登山者独闯四姑娘山三峰,因装备不足在5200米处滑坠,双腿骨折。当时暴雪肆虐,积雪达50厘米深,救援队摸黑攀爬3小时找到伤者后,用救生毯裹住失温的伤者,将铝合金桌板拆成临时担架,在零下15℃的寒夜中,以绳索牵引、人力托举,历经14小时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

“下山后他说‘为什么救我’,我气得发抖。”余强苦笑,“但再选一次,我们还是会拼尽全力,因为生命永远值得敬畏。”

这样的生死时刻并非偶然。每年5月至11月登山旺季,救援队平均每月执行3次以上任务。每年封山期,他们还要开展高强度训练,包括攀冰、雪地搜救、高海拔医疗急救等。“我们只有把技术练好了,才能给登山者更好地服务,也让他们的攀登更安全。”队员吴学铖说。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除了高山向导和山地救援,这支队伍还有一项特殊使命——清理“云端垃圾”。在四姑娘山5500米以下的区域,常年的登山活动留下塑料瓶、氧气罐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在部分观景平台,由于常年大风,很多垃圾被吹到悬崖峭壁的灌木丛间。这些环卫工无法触及的险峻地带,成了救援队的“第二战场”。

近日,小金县红十字山地救援队在悬崖清理垃圾。记者 王鹏 摄

记者跟随队员见证了一次峭壁清理作业。在四姑娘山镇猫鼻梁观景平台,一面近90度、高约300米的悬崖上散落着不少垃圾。四名队员系上登山绳从崖顶缓降,最终在距地面150米处悬停,从一个平面逐步向崖顶行进,并随时用长钳夹起卡在岩缝中的矿泉水瓶,装入腰间的垃圾回收袋。

每当崖壁的队员将垃圾袋装满,他们便会拉动绳子,给崖顶的队员发出信号。很快,满满一袋垃圾就被拉了上来。两个多小时后,四位队员从崖底攀爬上来,此时崖顶已经堆了十几袋垃圾。“四姑娘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有攀登技术,这些垃圾我们必须去清理。”刚刚从崖底爬上来的泽郎伦布说。

这样的行动已成为常态。余强告诉记者,近年来队员们每次带领游客登山时,都会按人数预估垃圾量,下山时由向导监督回收。对于散落在险处的历史遗留垃圾,队员们定期开展“清壁行动”。仅2024年,他们就从悬崖和冰川带清理出2吨多垃圾。

数据显示,作为国内最大高山向导群体的聚集地,小金县现有持证高山向导1100余人,其中394人常驻四姑娘山。这些“雪山引路人”大多出身本地牧民家庭,如今高山向导的工作让他们人均年收入超10万元。以吴学铖为例,他以前外出打工,也曾从事厨师,如今在家门口当登山向导,“不仅工作自由,收入也比以前高了很多。”(完)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