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昌都新农人:高原上的菌“彩”青春

2025-05-07 来源:香巴拉资讯 作者:马卫东 谢佳佑 昌都融媒 分享:

在青藏高原的东部,有一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昌都。这里不仅有壮丽的山川、独特的文化,还有一群怀揣梦想的新农人,他们扎根高原,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关于“羊肚菌”的精彩故事。

近日,记者走进西藏昌都市轩鸿实业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画卷映入眼帘。由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种选育的本土羊肚菌,正迎来大规模采收季。大学毕业生扎西正通过视频直播,热情地向全国网友展示现场采摘的高原羊肚菌,并自豪地表示可以现场发货。基地负责人吴俊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她笑着说:“这两天订单特别多,心情格外高兴。我们基地亩产达到1200斤,年均收入能有100万左右呢!”

昌都市平均海拔3500米,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却有着独特的农牧业优势。三年前,羊肚菌因其独特口感和丰富营养,在昌都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然而,本地羊肚菌资源有限,人工种植技术门槛高,市场长期供不应求。  

在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农艺师魏秀娟正在进行野生菌菌种分离。她回忆道:“以前,羊肚菌栽培种都从区外购买,一亩地的菌种成本就要3500元左右。”昌都市农科所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且大多来自区外。为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菌种,2021年,团队借助昌都市财政投资750余万元新建的制种基地,联合天津、云南、青海等地科研机构共同研究。2023年11月,他们成功申请到自治区科技厅《适合高海拔地区食用菌品种选育及高效设施栽培技术的研究》课题。2024年3月,开始首批羊肚菌示范种植。  

看到记者,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牛继平兴奋地说:“通过实验和推广,我们发现西藏在种植羊肚菌方面有天然优势,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低温期长,我们种出的最大羊肚菌达到35公分!”起初,昌都羊肚菌栽培种全靠外地购买,高昂的菌种成本、运输损耗和菌种适应性问题,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努力,终于筛选出“七妹”“d6”两种耐寒抗病菌种。魏秀娟欣慰地说:“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实现了羊肚菌栽培种的本地生产,现在一亩地菌种成本节约了一半。”  

解决菌种问题后,科研人员又投身种植技术研发。他们发现羊肚菌最佳生长温度在8℃至15℃之间,经过无数次试验,研发出专用营养包和“智能控温大棚+菌肥改良”技术,有效盘活了高原冬季闲置大棚,提高了大棚利用率。  

为帮助当地群众和菌农掌握种植要领,牛继平经常带着同事到全市各个基地现场指导,耐心地说:“像撒青稞种子一样,撒均匀。”如今,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示范基地已扩展至5个,拥有100余个温室大棚。科研人员定期到各个示范试验基地,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随着2025年反季节种植计划的推进,昌都羊肚菌有望实现全年供应。瓦约村村民加永森根在大棚里帮忙采收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年下来每户收入能有两万多元,这对我们的生活帮助太大了。”  

目前,昌都市羊肚菌年产量可达75000斤鲜品,年收入达700多万元,带动3100余人致富。为进一步提升羊肚菌品质和产量,增强其抗逆性,团队计划联合更多科研院所建立菌种基因库,培育更优良的新品种。  

中午时分,满载菌箱的货车驶向318国道,村民们身处大棚,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智能喷淋系统在空中划出绚丽的彩虹。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单一种植到产业集群,羊肚菌宛如“高原精灵”,正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黑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贾强强满怀信心地说:“作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我们要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让科研的种子在雪域高原破土萌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