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积薄而为厚 争先不停步——记昌都市丁青县人民法院的“脱薄”之路

2025-05-1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

2024年,对于全国首批薄弱基层法院之一的昌都市丁青县人民法院来说,实现一年“脱薄”,是一场司法力量淬炼提升的突围之路。

做实基层司法服务 找准突围方向

如何为广大农牧民的诉讼提供便利?突破薄弱,丁青县人民法院走稳了自己的突围方向。

“法官同志,感谢你们体谅我们年纪大,把法庭搬到村里来,我们不用奔波就能打官司。现在,我们都心服口服!”在丁青县人民法院法官的审判下,二位老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近日,丁青县人民法院将法庭“搬”到当堆乡益塔西村村委会,为一起特殊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该案原告年近七旬,听力严重衰退,沟通困难;被告同样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无法正常出行。于是,承办法官主动上门,在村委会设立临时法庭。庭审过程中,法官耐心与当事人沟通,放慢语速、提高音量,确保双方充分理解庭审内容,尽可能减轻了当事人诉累。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办理此案的过程中,法官发现还有3起案件当事人也居住在当堆乡。法官主动联系案件的当事人,就地开展调解,不断释法明理、耐心疏导,成功促成3起案件达成调解协议,部分案件当场履行完毕。

庭审现场还邀请到周边的群众现场旁听,以案释法“接地气”,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双在线。

丁青县人民法院聚焦便民服务,持续推动司法服务主动下沉,服务群众生产发展。以巡回法庭为点,创新便民巡回审判模式,结合法官驻庭、院庭长蹲点等方式,开展当场立案、田间开庭、入户调解等司法服务,着力打通群众司法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抓住当地社情民情 走出突围特色

“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办案理念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落地生根?丁青县人民法院时刻抓住社情民情,走出自己的突围特色。

丁青县位于西藏东北部,北与青海省杂多县、囊谦县接壤,西与那曲市巴青县、索县交界,东南与类乌齐县、洛隆县、边坝县相邻,是全区唯一落实全县共享虫草资源的地方,虫草又是当地群众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聚焦历年来虫草纠纷易发多发的情况,法院将7个乡镇虫草采挖区作为主战场,设立尺牍虫草法庭,选派了解社情民情的法官开展巡回办案。

农牧民采挖虫草的帐篷搭建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雇佣他人采挖虫草,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在采挖点,丁青县人民法院干警不断提醒着大家。

当前,正值虫草采挖季,为方便群众,人民法庭法官与辖区乡镇建立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虫草采挖现场的夜晚,“帐篷法庭”里灯火明亮,干警利用群众空闲时间进行法治宣传、调解、开庭,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抓住突围核心

如何提升司法服务水平?人才是最根本的核心。丁青县人民法院抓住这一突围核心,全方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023年,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542件,4名法官人均办案385件,案件多法官少、法官办案压力大,影响了办案质效。作为全国首批相对薄弱基层法院,破解薄弱之处的核心在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办案队伍。

在丁青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在全县范围内遴选干部调入法院工作,3名学习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年轻干部加入丁青县人民法院队伍。

此外,昌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与对口援助的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法院沟通,已就20万元援藏资金达成意向。“我们法院将切实把握援藏法官就近指导帮助的难得机遇,积极主动向援藏法院、援藏干部‘取经’,通过业务上的常联系、情感上的常沟通,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丁青县人民法院院长嘎松尼玛说。

2024年上半年,丁青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56件(含旧存81件)、同比下降16.18%,审结465件、同比上升7.61%,结案率61.51%,一审改判率低至1.6%,执行结案率同比上升16.36%,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案件数量居昌都市第二,结案数居昌都市第三。

薄而不馁,振奋士气,奔赴“争先”新目标。得知法院成功“脱薄”,跻身全国首批“脱薄争先”法院行列,嘎松尼玛坚定地说:“长期以来,法院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全院干警没有退缩,如今法院工作有了质的提升。‘脱薄’只是起点,‘争先’才是我们的目标。”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