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塘非遗传承人赴钱塘“取经“
| 2025-05-28 来源:甘孜日报 | 分享: |
5月19日,恰逢第十五个中国旅游日,理塘县非遗传承人一行走进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开展非遗考察、学习,畅想理塘、钱塘未来非遗合作创新之路。
考察组一行实地参观了钱塘非遗馆、王的手创、万事利丝绸博物馆、花西子等优秀非遗工坊、企业,与非遗品牌创始人、文创设计师等展开深入交流,一起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在“花西子”品牌的创办公司宜格集团,学习如何通过工艺复刻、文化叙事、社会联动等多维度实践,将非遗转化为具有当代价值的时尚符号,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实现国货品牌的创新。
理塘县噶龘文创工坊的丁真批德,对宜格在女性友好方面的行动产生了深刻共鸣。噶龘工坊也是女性友好工坊,本着“为妇女创造就业机会,倡导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办的KADHAK品牌,取用酥油等高原天然材料,制作手工皂、润唇膏等,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宜格慈善基金会的“薪火传承计划”非遗进校园项目,从编写非遗教材、制作非遗校服,到非遗文化从“进校园”到“在校园”等举措,让理塘非遗传承人对如何更好传承非遗深有启发。
在“王的手创”省级非遗美学生活馆,品牌创始人王丹青向理塘非遗传承人系统介绍了“108种手艺”计划。该手创团队深入全国各地,记录并推广不同地域的非遗技艺,目前通过商业手段已激活了70多项非遗手工艺。理塘非遗传承人一边听、一边欣赏目不暇接的非遗作品。一只毛绒娃娃,让“妈妈树牛羊毛呢编制技艺”传承人多吉眼前一亮,引得他主动向手创团队的北山老师介绍起他们的技法,说话间,俩人已加上微信好友,进一步探讨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经济价值转化。
王丹青看到有理塘非遗传承人在馆里的书法区写藏文书法,激动地说:“可以请老师给我们写一个藏文的‘王的首创’吗?”理塘“卓擦书法”非遗传承人昂旺登登立马热情回应,写下藏文草书“守艺者”、藏文行书“王的手创”,赠送给王丹青。还一并写作“钱塘文艺潮”,赠送给钱塘区文联。风格优雅的藏文,让大家在美的享受中收获满满。王丹青称赞理塘是个非遗的宝藏之地,并与理塘县非遗传承人相约,下半年将赴理塘交流学习。
考察团一行还打卡了钱塘非遗馆,探知了钱塘的潮涌、围垦、烟火、风雅和创新;参观了万事利丝绸博物馆,了解了“万事利”品牌如何将丝绸美学做到极致,理塘唐卡传承人在馆内见到了12幅敦煌藏经洞丝绢古画,繁复细腻的线条与唐卡如此相像,让他们不约而同地用手机仔细拍照供今后学习。
“依托近年来浙川协作形成的‘塘塘合作’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创造两地非遗传承人‘零距离’交流对话和互鉴合作的机会,不仅有助于振兴理塘非遗事业,还能撬动两地实现多元交融,持续擦亮‘塘塘合作’金字招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塘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简安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