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这里是藏文化发源地,有西藏历史的众多“第一”—— 寻访“藏源”山南的文化交融基因

2025-06-05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当地民众在西藏第一块农田“萨热索当”举行开耕仪式。次仁龙布摄

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次仁龙布摄

参观者在雅砻物交会上选购尼泊尔手工茶壶垫。拥青卓嘎摄

巴基斯坦客商在雅砻物交会布置展台。次仁龙布摄

记者在敏珠林寺采访澳大利亚游客亨丽埃塔·曼宁(左一)。记者 鲜敢摄

山南市城区全貌。次仁龙布摄

  从希腊首都雅典出发,经北京转机,17个小时才能抵达西藏拉萨。从爱琴海畔到雪域高原,跨越5个时区,的确太过遥远。这对几千年前的古人来说,更是不可想象的翻山越海之旅。

  然而,西藏山南市博物馆内的一件藏品,却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神奇。这件公元6至7世纪的文物——酒神鎏金银盘,无声诉说着古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也在无声讲述着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的交流历史。

  记者到今日山南采访,感受到古老的山南正续写这种文化交流的神奇。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山南,书写着更多中外民间交往、文化交流故事。

  博物馆内,藏“高原丝路”密码

  站在山南乃东区的扎西次日山上俯瞰,群山环抱中,一片青稞田满眼葱绿,格外醒目。

  这不是一块普通田地。它被称为“萨热索当”(本义为“沃土,吃吧”,源于神赐五谷的传说),被认为是西藏第一块农田。传说2000多年前,“萨热索当”与山上矗立的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相互守望,共同孕育出雪域高原的独特文化。

  山南古称“雅砻”,因雅砻河而得名。在这里开车转一转,还能寻找到更多的“第一”:西藏第一座寺院、第一座佛堂、第一部经书……在松赞干布于拉萨建立吐蕃政权前,历代赞普的统治中心一直在山南的雅砻河流域,这里也被认为是藏民族的摇篮和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山南在1995年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博物馆,这个“第一”也只是“藏源之地”的又一个新注脚。在山南市博物馆中,除了酒神鎏金银盘,另一件吸引记者关注的是与它同时代的萨珊银币。

  山南市博物馆馆长卓玛向记者介绍,历史上的萨珊王朝建立于古波斯(今伊朗),地处亚欧大陆之间的丝绸之路要冲。这些出土于山南的萨珊银币证明,西藏早已通过一条“高原丝绸之路”与中亚地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往来。

  卓玛告诉记者,许多文化交往、融合故事隐藏在展品中。她穿梭在展柜之间,如数家珍:“看看这些佛像,它的面部特征、头饰、衣着都有浓烈的南亚风格;这几张唐卡,仍然能看出一些尼泊尔文化的影子;这份用梵文写成的贝叶经,由贝多罗树的叶子制成,这种树木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生长。”

  “西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兼收并蓄的过程,受到中原以及南亚等地文化的深刻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卓玛说,这是交流,也是融合。

  翻开西藏的历史,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成果都离不开交融的力量: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曾前往天竺(古印度)访学,依照梵文创制了包括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字母的藏文,推动了吐蕃社会的文明进程;藏医学鼻祖宇妥·云丹贡布遍访天竺、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吸取各家之长,于8世纪末著成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

  历史证明,高寒恶劣的自然条件,从来无法阻隔高原上各民族与外界交流、交往的脚步。他们智慧地选择不同季节、避开风雪严寒,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和水草分布特点,打通并维系着一条条通往不同地区与文明的道路。

  生活点滴中,有文化交融印记

  行走在山南,处处是民族交往与文化交融的印记。要理解到这一点,或许只需在朋友家喝一杯茶。

  到当地人次仁家中做客,刚一坐下,主人拿出一个木碗,从暖壶中倒出热气腾腾的酥油茶,这是藏族的待客之道。

  用于喝酥油茶的木碗是藏族人的必需品。次仁介绍,藏地人家过去逐山水而居,居所流动性非常大,携带瓷碗容易破碎,金属碗又贵又重,所以轻巧实用、价廉物美的木碗非常受欢迎。

  传统上是人各一碗,父子、夫妻、兄弟都不同碗。人到哪里碗到哪里,形影不离。藏族人十分重视木碗,有谚语形容:“一只上等木碗等于10头牦牛。”在次仁家桌子上,还摆放着几个色泽古朴、镶有银边的木碗,这是他的长辈用过的木碗,也是他们“一生的伙伴”。

  西藏很多地方都产木碗,山南加查县以核桃木制作的木碗闻名。次仁说,大家也会选择购买尼泊尔手工制作的木碗。在西藏采访时,记者注意到:从山南到林芝,再到阿里地区,几乎每一家挂着“尼泊尔特产”字样的商店内,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木碗都会摆满一面墙。

  在阿里普兰县边贸市场,当地商户告诉记者,尼泊尔有生产木碗的文化,而西藏有销售和使用木碗的文化,二者一直传承至今,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文化联系。

  再斟上一碗酥油茶,记者的目光被次仁家庆祝藏历新年时拍摄的合影所吸引,特别是他母亲穿着的藏族服饰。这套节庆时才会拿出来的服装颜色丰富,还配有用绿松石、珍珠、珊瑚等制成的繁复配饰。

  卓玛告诉记者,西藏传统配饰多以金银、珠玉等天然材料制成,既是美的象征,也被认为是财富的积累。因为深受藏族人民喜爱,各类宝石及珍珠等制品也成为历史上各地向西藏运输的重要货物之一。

  “西藏距离大海很远,也不盛产宝石,但它们都成了我们身上的点缀,这证明了历史上西藏与沿海地区的密切往来。”卓玛说。

  西藏博物馆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在日喀则的定日、拉孜等地,不少女子从小会在右手腕佩戴一环珠贝腕钏,是一种古老的装饰传统。“这珠贝并非她们从海边捡来的,而是长期以来商业交往的结果。无论是中原还是南亚地区,当地人知道我们喜欢这些高原上没有的东西。”工作人员笑着说。

  从扎西德勒到“Namaste”,交往交流在延续扩展

  “扎西德勒,你想买些什么回家?”

  “Namaste(你好),我要看看你卖的毛毯。”

  这是去年12月发生在雅砻物资交流会(以下简称“雅砻物交会”)上的一幕。山南市民正在尼泊尔商人摊位前挑选商品,他们都选择用对方的方式打招呼。

  意为“吉祥如意”的扎西德勒,是西藏随处能听到的声音;“Namaste”是南亚地区通行的问候。在长期的交流中,二者都已成为边境地区民众交往的常用语。

  已经举行44届的雅砻物交会是山南一年一度的重要商贸交流展会,也是西藏地区特色产品展示的一扇窗口,更是西藏地区物产、文化与外界沟通的一座桥梁。在一声声扎西德勒与“Namaste”中,一双双手握在一起,一笔笔交易顺利达成,一段段友谊建立或加深。去年,雅砻物交会总成交额约7亿元人民币。

  一些周边国家产品正“无缝”进入中国西藏市场。在尼泊尔商人米玛措姆的店内,各类铜质器皿琳琅满目。她告诉记者,这些铜器都由尼泊尔工匠手工制造,从小型的香炉、果盘到装青稞酒的大型铜罐应有尽有。

  “我们没有特意为西藏进行定制,这些铜器的造型、纹饰是我们尼泊尔人喜欢的,也受到西藏顾客的欢迎。”米玛措姆说。

  不仅与周边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作为“藏源”之地,今天的山南也吸引着全球各地藏文化爱好者,特别是在每年夏季举行的雅砻文化旅游节期间。

  在山南扎囊县敏珠林寺,记者遇到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夫妇。亨丽埃塔·曼宁是一名画家,第一次来西藏的她告诉记者:“这里的建筑、历史、宗教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吸引着我。”

  曼宁向记者展示了她的行程安排。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抵达西藏,她需要转乘三班飞机,再从西安坐火车登上高原。“这是一次让我难忘的旅行。”她说。

  相较于拉萨等地,山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仍稍逊一筹。但与曼宁一样,任何走进这里的人都会感觉恍若穿越时光,空气里弥漫着历史的香醇,古树上镌刻着远古的传说,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痕迹遍布每一寸土地。正如那流淌千年的雅砻河水,在山南境内汇入雅鲁藏布江后一路奔流,跨过雪山涌向广阔的海洋。

  链接·西藏山南

  山南市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因地处冈底斯山脉以南而得名。

  山南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较多的地区之一,目前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0名,项目394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8名,项目19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72名,项目76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3名,项目58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77名,项目241项。

  近年来,山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走出国门。今年藏历新年前夕,山南市艺术团前往尼泊尔开展藏戏、舞蹈等艺术表演活动;泽当镇的毛哗叽纺织产品“泽帖尔”已有上千年历史,用当地传统技艺制作的精美服饰如今已穿到许多外国人身上;“邦典之乡”贡嘎县杰德秀镇编织出的藏式围裙,远销10余个国家。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