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刻刀雕琢幸福生活

2025-06-23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木屑在上好的红桦木板上纷飞,泽培满是老茧的手紧紧攥着刻刀,仿佛50年的光阴与技艺,此刻就牢牢握在他的掌中。

2025年,一条形似“M”的独特进藏线路在网络爆火,被探险爱好者们称为“麦当劳线”。

不同于大家所熟知的“317”、“318”,这条线路以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为起点,一路蜿蜒至贡觉县。这条风景奇绝、路况挑战性十足的新通道,让外冲村——这个藏东的新门户,骤然成为焦点。而村里最耀眼的瑰宝,莫过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波罗木刻”。

木刻在此地并非简单生计,而是流淌在当地农牧民群众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根据本地史料记载,早在1676年,第12世德格土司却吉·登巴次仁便在此推动雕版印刷。

在金沙江对岸的四川德格印经院中,80%以上的经板,均诞生于波罗乡艺人之手。泽培家族守护这门技艺已历九代。他12岁执刀习艺时,父亲语重心长:“靠手艺吃饭,金子不如刻刀可靠。”2008年“波罗木刻”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村里的木刻基地参观,泽培拉着记者的手来到一处展板前。他指着展板上一个破旧木屋的图片说道:“当时我和12名徒弟,在这座简陋的木屋一起学木刻,直到把手中的刻刀变成自己的饭碗。”泽培回忆道。当时全村20余名匠人零星接活,月收入不足2000元,木刻古村陷入窘境。匠人夏季外出谋生冬季返乡,难成合力,115公里山路隔绝了大部分市场,订单稀如流星。

幸运的是“端着金饭碗讨饭”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2018年,江达县政府与中国华电集团联合兴建了1400平方米木刻车间;泽培等传承人也获外派学习机会。当第一台电刨机轰鸣响起,古老技艺与现代经营,终于接轨。

木刻技艺的精髓凝结于40余种刻刀与20余道工序中:材料只取当地红桦树最顺直无疤的树干,经分割、脱水、浸泡、熏烘等处理方成胚板;需精通藏文书法与佛教经典,每刀精准如机器,一字错则全板废;成品经12次校对,刷酥油防裂,浸防虫植物汁,成就百年不蚀的经板。

除了木刻,这里的藏香制作、藏纸制作也丝毫不含糊。2023年,木刻古村合作社正式成立,斯加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木刻、藏香、藏纸的售卖都是他在负责。

合作社每年往附近乡镇供应木刻,年收入最低8万元;固定给江达县总工会提供20万元的藏香订单;藏纸的制作主要提供给寺庙,还有一些别的订单。合作社每天给上山挖材料的村民150元—200元不等的日结工资。在家门口月入过万,这是村民陈列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以前我们村的收入单一,除了提供木刻,很多村民都去附近县城打工兼职,维持基本生活可以,但远远不足以致富。”华电西藏巴玉分公司的林鑫刚到外冲村驻村一个月,发现了“网红路线+传统文化体验+露营”的新模式。他和这里的其他驻村干部稳稳抓住这个机遇,以木刻基地特色文化为聚焦点,吸引来往的游客驻足。

“这次机遇尤为珍贵。在华电西藏巴玉分公司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下,我们充分借力热点,重点宣传‘麦当劳线进藏第一村’极具特色的木刻文化、藏香文化以及政企合作带来的成效。同时,热情邀请媒体朋友深入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让更多人了解这片热土,把地理‘偏远’转化为发展‘特色’,切实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林鑫坚定地说。

如今,这份努力正以多元的方式回馈着外冲村。不少路过的游客会购买当地特产,也有很多游客给外冲村幼儿园的孩子和学龄前儿童寄送衣服,更有网络达人免费为外冲村做宣传……

古老的刻刀,不仅为村民们雕琢出生活的富足,更刻画出外冲村充满希望的未来。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