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云端延伸“幸福路” 雪域织就“立体网”——西藏交通高质量发展六十载谱新篇

2025-06-27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以前赶羊去县城经常要在冰面上走,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合作社门口装货。”日喀则市岗巴县牧民贡巴的感慨,道尽了高原交通的巨大变化。

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岗巴县,一条2公里的硬化路让门德村的岗巴羊从“养在深闺”变为“畅销全国”。2024年,门德村合作社通过硬化路连接国道219线,将2020只岗巴羊送往拉萨、北京等地,村民共分红143万元。这不仅是产业振兴的缩影,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交通运输从“人背畜驮”到“立体网络”变迁的生动注释。

人背畜驮成历史,立体路网展新颜

曾经,西藏广大农牧区沿袭着驿道、溜索、皮筏子等原始的交通方式,百姓物资交换大多靠人背畜驮。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着西藏的发展,阻碍着与区外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修建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战略决策。筑路官兵、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群众凭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用铁锤、钢钎等工具,在恶劣环境下舍生忘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1954年12月25日,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当第一架“银鹰”划破高原云雾,降落在拉萨当雄机场时,雪域高原的“空中时代”就此启幕。六十载光阴流转,西藏民航事业早已从单一的“空中走廊”,蜕变为拥抱世界的立体交通网络,它见证了这片土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壮阔征程。

1965年,伊尔—18型204号机降落在拉萨当雄机场,这条连接北京与拉萨的航线,像一条纤细却坚韧的丝带,首次将高原与首都的天空连为一体。

1966年贡嘎机场接过接力棒,从简陋的停机坪到如今T3航站楼的现代空港,第二跑道的延伸如雄鹰展开新翼,让高高原机场的保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如今,清晨的阳光里总能看到不同航空公司的飞机陆续滑向跑道,飞往上海、广州,甚至加德满都的航线早已让“出国”与“进藏”一样便捷。

西藏的航空网络如珍珠般串起高原腹地,织就“空中丝路”。

作为连接区外与西藏的交通大动脉,青藏铁路见证并推动了高原的巨变。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将区外与雪域高原紧密相连,也为西藏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没想到,这辈子我能在家门口坐上火车!”来自那曲的土登当曲在青藏铁路通车仪式现场说道。一直生活在草原上的土登当曲出行主要靠骑马或骑摩托车,很不方便。在通车前几十年,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青海格尔木,来回需要花费十多天时间。

通车后,青藏铁路不断发展升级。2011年6月,青藏铁路西格二线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西宁至格尔木的行车时间由12小时缩短到7小时;2023年6月,青藏铁路西格段提质工程宣告完工,同年7月1日,时速160公里的“复兴号”首次开进青藏铁路,标志着青藏铁路进入动车时代……

铁路开通不仅改善了西藏交通格局,更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截至2024年,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49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达1196公里,623个乡镇、3869个行政村通客车,通客车率分别达91.75%、72.42%;全区8座民用机场,178条航线;铁路运营里程达1187.8公里。

农村公路通万家,乡村振兴产业旺

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盐井村,澜沧江奔腾而过,两岸群山环绕,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与充足的日照,孕育出这里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

曾经,这里的百姓世代以种植青稞为生,春种秋收,辛勤耕耘,然而,崎岖蜿蜒的山路如同天然屏障,将村庄与外界隔绝,农产品更是难以外销,年亩产收入不足2000元,村民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清贫的日子。

随着西藏“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推进,一条条平坦的公路延伸到盐井村的田间地头,彻底改变了村庄的命运。当地依托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引导村民改种葡萄。如今,葡萄年亩产收入至少达到5000元,是过去种植青稞收入的两倍多。

48岁的村民达瓦次仁是最早一批响应政府号召种植葡萄的农户。“以前种青稞,一年到头收入有限。现在种葡萄,收入翻了好几番!”达瓦次仁满脸笑容地说。随着公路网络的完善与物流业的兴起,盐井村葡萄酒销售范围从区内市场逐步扩大到四川、湖北、陕西等地。自2020年起,电商销售模式借助便利的物流迅速崛起,葡萄酒销量实现飞速增长。

如今的盐井村,成片的葡萄园沿着公路铺开,酿酒作坊里飘出阵阵醇香。当地不仅发展起特色农业和加工业,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盐井村的蜕变,仅仅是西藏“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西藏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上持续发力,2014年至2024年,西藏农村公路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15.24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5.87万公里,解决了6个乡镇、338个行政村通公路问题,全区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新增348个乡镇、3682个行政村通硬化路,乡镇、行政村通畅率分别达到95.55%和82.6%。

这些数据和实例背后,是无数像盐井村一样的村庄,在“四好农村路”的助力下,迎来巨变。西藏的“四好农村路”,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为农牧民群众铺就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创新驱动破难题,高原交通开新局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曾名“博隅白玛岗”,意为“隐秘的莲花”。这里曾因群山阻隔、地质条件复杂长期与世隔绝,是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直到2013年,全长117公里、跨越6条断裂带的墨脱公路建成通车,才打破这一局面。

西藏自治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部经理、高级工程师罗文东是墨脱公路的建设者之一。“当时我们去墨脱县,一个月有二十多天下雨。每走几百米,就是一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都是家常便饭。”罗文东感慨,“墨脱公路就像地质灾害的‘百科全书’,几乎汇集了所有可能遇到的难题。”

针对多雨天气,罗文东带领团队研发出一套移动式遮雨棚设备,有效应对多雨天气路面施工的防冲刷问题。同时,针对易发生垮塌、落石的危险区域进行专项监测,形成“提前预警、提前介入、及早处理”的完整方案,成功避免多次事故。这些创新成果,在技术交流中被其他项目广泛推广,为后续西藏交通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建设者们也将生态保护视为重中之重。“交通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要从规划、建设、运营全阶段着手,规划时要避让生态保护区,建设时要采用绿色施工与生态修复技术,运营期也得做好节能减排与生态监测。”罗文东介绍,“具体技术手段包括生态选线优化、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应用等,墨脱公路建设时,就通过路线优化避开了多处生态敏感区。”

从移动式遮雨棚到地质预警系统,这些技术创新不仅让墨脱公路突破了“地质禁区”的桎梏,更重塑了高原交通建设的技术范式,它们像一把把钥匙,先后打开了米拉山隧道的负压排水、拉日高速的岩爆处理等技术难关,让西藏交通从“人扛马驮”的原始施工,迈向了“智能监测”的现代化建设阶段。

这些交通技术革新不仅为西藏的交通建设树立了可复制的样板,更通过一条条畅通的天路,为当地群众铺展了生产生活的新图景。

墨脱的蜕变,正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交通变革的生动例证。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历经60载,西藏交通运输领域发生历史性变化,交通基础设施连片成网,人民群众出行便捷舒适,智慧绿色发展日新月异。

如今的雪域高原,正踏着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让公路的“筋骨”、铁路的“脉络”、民航的“羽翼”在世界屋脊交织成网,让这片土地从此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