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玉树囊谦:探访澜沧江畔千年盐田

2025-08-28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澜沧江上游,1170块盐田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澜沧江上游的白扎盐场,藏语名为“白扎擦卡”,意为猴子的盐场,这里的盐田总面积达34465平方米,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建场时间最早、泉卤品质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盐场。 


图为航拍镜头下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白扎盐场全景 摄影:薛蒂


图为盐田沿山势层叠分布,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摄影:薛蒂
白扎盐场的制盐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这里至今仍沿袭古老的晒盐、制盐方式,产出的盐分为白盐和红盐两种。据传说,莲花生大师在此地修行时发现猴子们经常跑来舔食红土。于是人们发现这里蕴藏盐矿,开始开发盐矿资源,为表达发现盐矿的喜悦之情,村民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仪式上独有的舞蹈传承至今,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卓根玛”的主要支系。 

图为航拍镜头下,不同生产时期的盐田呈现出赭石、洁白、淡灰等各种色泽 摄影:薛蒂

图为航拍白扎盐场,这种红褐色的颜色来自附近山体中所含的矿物质 摄影:薛蒂
昔日,白扎盐场产出的盐通过驮队运往各地。驮队规模最大时,驮牛和马数量多达3000余头,盐场生产的盐曾畅销西藏、四川、甘肃等地。如今,白扎盐场依然是康巴地区主要的产盐地,其产品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盐田里,78岁的江羊巴桑正弯腰劳作,传承着千年不变的制盐技艺。江羊巴桑是白扎盐场的一名盐工,盐是他们一家人赖以生存的东西,父辈靠盐养活了他,他也靠着盐养大了自己的十一个孩子。这位老盐工曾在综艺节目《种地吧》向观众展示了当地人古法制盐的智慧。他在节目中表示:“为了养活一家老小,从小就开始制盐,一直干到现在。以后无论是我的儿子,还是这个地区的年轻人,希望未来可以学习并延续好这一制盐技艺。”江羊巴桑简单而真挚的愿望,就是希望这种传统的手工制盐能够代代相传。 

图为78岁的江羊巴桑正在制盐 摄影:毕然
他的这种传承和坚守震撼了屏幕前的许多网友。有网友表示“见到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农业”,认识了江羊巴桑爷爷这样“伟大又简单的人,一生只做制盐一件事”。 
白扎盐场出产的盐有白盐与红盐两种,图为江羊巴桑正在向我们展示白盐的制取过程。可以看到,尽管卤水呈现较深的红褐色,但初步制取的盐仍然呈现雪白的颜色。摄影:毕然
白扎盐场不仅是一处生产盐的场所,更是千年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它用最原始的生产方式,见证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目前,白扎盐场仍在积极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结合之路。当地政府已开始重视这一千年盐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计划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古老技艺。江羊巴桑和他的家人期待着,这份传承千年的制盐智慧能够继续在澜沧江畔延续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西藏网 记者/毕然 龙真多吉) 


图为江羊巴桑在盐场中 摄影:毕然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