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5载·奋进新甘孜色达:安居工程绘就高原幸福图景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 2025-08-29 来源:香巴拉资讯 | 分享: |
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到“别墅式新居错落山间”的蝶变;从“房屋乱搭、线路私拉”的旧貌,到“文旅融合、产村一体”的新颜——70年来,色达县紧随甘孜州奋进脚步,以安居工程为抓手,在海拔3800米至4200米的高原上,先后打造安康社区、约若新村、向阳天街等标杆项目,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再到“住有富居”的跨越,为各族群众筑起了幸福家园,也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安康社区:脱贫攻坚“安居样板”,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
“长治久安、脱贫奔康”,这是色达县安康社区的命名初心,也是色达脱贫攻坚安居工程的核心目标。2017年起,为破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难题,色达在县城规划区内启动甘孜州规模最大、配套最优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总面积1300亩的安康社区,最终安置590户2123名牧民。

不同于简单的“挪窝”,安康社区以“四维联动”构建新型社区:党建引领配强班子,建成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筑牢治理根基;发展劳务派遣、旅游接待、石刻加工等集体经济,让搬迁群众有了“造血”产业;按“四态合一”理念完善13条道路、4个广场,昔日牧民变身“社区居民”;依托实践中心培育文明新风,让“安居”与“安心”同步实现。

截至目前,色达通过“扶持生产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低保兜底”等“五个一批”政策,实现8258人就业帮扶、5866人搬迁安置、7980人低保兜底,构建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长效机制。如今的安康社区,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安居样板”,更成为衔接乡村振兴、承载牧民幸福的“第一站”。
约若新村:乡村振兴“示范标杆”,“牧民变居民”过上新生活
2023年8月,色达县色柯镇约若新村交房仪式上,牧民代表接过“金钥匙”时热泪盈眶。这个曾是“县城东大门痛点”的村落,历经两年建设,已从“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 境杂乱”的旧村,蜕变为“藏式别墅林立、文旅配套齐全”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作为色达县投资2.86亿元打造的先行示范项目,约若新村分“住房建设”与“产基配套”两大板块:2022年5月开工的住房项目,投资9973.67万元新建240套住房,115㎡、152㎡、201㎡三种户型满足不同家庭需求;同年8月启动的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26亿元新建道路、停车场、地下管网,同步配套活动中心、民宿体验馆,为“牧旅融合”埋下伏笔。

2023年8月23日,约若新村分房现场秩序井然,188套新居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程序分配到牧民手中。如今走进新村,民族风浓郁的联排新居错落有致,干净的水泥路旁五星红旗飘扬,电力、水利、教育、卫生等设施一应俱全。更贴心的是,房屋设计兼顾居住与经营需求,民宿体验馆、国资产业展示中心的落地,让牧民既能住上新房,又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增收,真正完成从“牧民”到“居民”再到“经营者”的身份转变。
向阳天街:高海拔“城乡融合典范”,4200米高原崛起“非遗旅游小镇”
在平均海拔42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7℃的色达县泥朵镇方仓村,“福地色达·向阳天街”的落成,打破了人们对高海拔牧区“只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刻板印象。这条历时三年建设的特色街区,不仅是色达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标杆,更成为4200米高原上的“幸福新地标”。

此前的方仓村,基础设施薄弱,房屋杂乱、用水用电不便困扰着牧民。2021年,色达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启动旅游民宿街建设项目:23栋藏式风貌新楼拔地而起,黑化道路、给水管网、人行铺装等现代化设施配套齐全,最终形成集商贸、旅游、居住于一体的综合街区。2024年8月8日,向阳天街盛大开街,同步举行“国际重要湿地小学”“县人民医院泥朵分院”授牌仪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更授予泥朵镇“全国非遗旅游小镇”称号。

如今的向阳天街,藏式民居与商铺相映成趣,民俗舞蹈、传统民歌与地方美食交织出热闹烟火气。它不仅解决了牧民的居住难题,更搭建起“格萨尔文化风情+生态旅游”的发展平台,让泥朵镇朝着“川青交界商贸集镇”“生态文化旅游小镇”迈进,也让高原牧区的发展“向阳而生”。

从安康社区的“脱贫安居”,到约若新村的“乡村振兴”,再到向阳天街的“城乡融合”,70年来,色达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将安居工程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深度绑定。在甘孜州“辉煌75载”的奋进蓝图中,色达正以一个个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让高原牧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让“和美乡村”的画卷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
记者:高瑞茹 色达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