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辉煌75载·奋进新甘孜|道孚开学第一课:非遗工坊里,文化自信“活”起来了

2025-08-31 来源:香巴拉资讯 作者:高瑞茹 何晓红 分享:

8月30日,国道G350“熊猫大道”旁的道孚非遗工坊里,一堂满是“烟火气”的开学第一课热闹开讲。二十多个孩子围在非遗传承人身边,闻藏纸的药香、学唐卡的笔触、看黑陶出窑的瞬间——这堂特殊的课,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指尖上的传承:非遗技艺“活”在课堂

“大家闻闻,这纸有股淡淡的药味吧?”藏纸技艺老师龙青举起半干的藏纸,指尖抚过纤维纹理。孩子们凑上前叽叽喳喳讨论,龙青笑着解释:“这是用草原上的狼毒花根做的,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不怕虫蛀、不褪色,能存上百年!”

操作台旁,处理好的狼毒花根透着韧劲,陶盆里的纸浆轻轻浮动,几个孩子跟着学习搅拌;唐卡绘画区,老师土登巴绒握着12岁男孩扎西的手,教他调配颜料:“手腕要稳,颜料稠稀刚好,画在布上才均匀。”扎西专注地盯着画板,一朵格桑花的轮廓渐渐清晰;工坊后区,黑土陶窑门开启,热气蒸腾中,一件件黝黑发亮、纹样古朴的黑陶被取出,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叹。

非遗“变身”记:从“老手艺”到“新产业”

这座占地29亩、投资2200万元的非遗工坊,不只是“陈列馆”,更是“活课堂”:一楼展销厅里,藏纸笔记本、唐卡纹样书签、黑土陶茶具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每件展品旁都贴着创作者名字;二楼11.1米高的空间里,13名非遗传承人常驻创作,过程完全开放,让“看不见的技艺”变成“可触摸的传承”。

“以前年轻人都不愿学,觉得耗时费力。”龙青坦言,早年处理狼毒花根要经过晾晒、去皮、蒸煮、捶打等十多道工序,没人愿意静下心学。“现在工坊建起了,技术有了新突破,藏纸能在打印机上用,上个月我们的笔记本还卖到了成都、广东!”

为了让非遗“走出去”,道孚还打造了电商数字经济产业园,网红们常来直播带货,把民族文创推广到全国。自工坊建成以来,已举办13场青少年传承培训,吸收300余名中青年组建传承小组,迎接游客、学生等3000余人次。

文化赋能:非遗点亮乡村振兴路

道孚县文化广播和旅游局副局长罗绒尼玛介绍,全县已建成“非遗项目动态数据库”,70余项非遗里,既有唐卡绘制、藏民居建造这样的“高冷”技艺,也有花馍馍、青稞酒酿造这样的“烟火”手艺。更让人惊喜的是“非遗+民宿”的创新——全县300余家民居通过星级评定,变成文化体验空间,游客住进民居,能学唱山歌、做花馍馍,还能喝青稞咖啡、画唐卡。

“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现在才知道,老手艺也能‘活’在当下,还能帮着乡村振兴。”当地村民阿太让兄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这堂开学第一课,教给孩子们的不只是技艺,更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75载奋进路上,道孚用创新让非遗“活”起来,让文化自信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为“辉煌75载·奋进新甘孜”写下了“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记者:高瑞茹 何晓红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