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香巴拉(第三季)| 一生只伴一藏碗 旋转的木碗恰如“旋转人生”
| 2025-09-11 来源:香巴拉资讯 | 分享: |
在四川稻城县,有一种技艺随着木坯旋刀飞速旋转多年——德沙旋木技艺。该技艺以原木为原料,通过手工旋转旋刀,制作成器皿,成品表面呈现天然木纹肌理,抗摔且无毒无异味,适合作为餐具。

对藏族人民而言,木碗不仅是盛放食物的器皿,还是刻入生命的文化符号:“每个人从出生便拥有自己的碗,一生不离,逝后相传。”

德沙旋木技艺的传承人洛绒,至今坚守着这门充满温度的手艺。他揭秘藏碗背后深沉的文化逻辑:一套餐具含饭碗、菜碗、茶碗、酒杯,采用大套小设计,源自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过去去别人家做客,藏袍中自带茶碗,既方便自己,也不麻烦主人。”

现在,传统木料五角枫、杜鹃已被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生态保护与技艺传承如何平衡?洛绒的选择令人动容:“我们正在寻找对身体无害、可采伐的替代原料来制作藏碗。”在技艺坚守与生态保护之间,匠人们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制作一只木碗,需经历选材伐木、煮料、阴干、粘接、旋木、上油等复杂工序。最难的是旋木环节:直径0.8毫米旋刀在每分钟1200转中精准进退,误差不得超过发丝粗细。这是机械无法替代的手感技艺。
小小的木碗背后,承载着藏族人的生命哲学:亲人离世后,木碗与衣物同送寺院,寓意逝者带碗前往新世界;若碗被拍卖,家人必将尽力购回,象征亲人重回家庭。一生一碗,诠释着“爱”的轮回与延续。
“丢不掉的技艺,剪不断的情感。”在《德沙旋木丨旋转不止的人生》中,体会匠人洛绒在生态与传承两难背后的坚韧智慧,感悟木碗背后关于生命、亲情与传承的故事。
文/郝莉娜
视频/张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