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次仁曲珍的“鲁古琼”—用织物讲述西藏故事

2025-10-14 来源:西藏日报 分享:

图①:鲁古琼手工坊门店外景。

图②:鲁古琼手工坊部分织女肖像。

图③:次仁曲珍(左五)和鲁古琼手工坊部分织女的合影。

图④:次仁曲珍在工作室裁剪布料。

图⑤:织女们展示鲁古琼手工坊作品。

图⑥:鲁古琼手工坊产品在上海市某市集展示、售卖。

西藏的织物,承载着这片土地千年的呼吸。那些由高原植物染就的色彩,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无声的历史。

次仁曲珍,是这部历史的当代书写者之一。

从小在祖母的织机边长大,次仁曲珍耳濡目染的不仅是彩线交织的技艺,更是与植物对话的古老智慧。传承这一手艺,次仁曲珍并没有止步于复刻传统。她以现代的审美与认知,将“纤维艺术”的概念织入西藏氆氇之中。她设计的作品,既有可日常佩戴的围巾、披肩,也有在美术馆展出的艺术挂毯;既保留着草木染的质朴,又注入了当代设计的灵动。

从山南市措美县的小村庄,到北京、上海的各类展厅,次仁曲珍和她的团队用一梭一线,让西藏织物跨越了地理与文化的阻隔。次仁曲珍创建的“鲁古琼”,不只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窗口。通过“鲁古琼”,世界看到的是生生不息、依然滚烫的文化生命力。

从灶台到织机:用最自然的色彩染出多彩人生

次仁曲珍,曾经是山南市措美县一名寻常的家庭主妇。和身边其他妇女一样,她的日子里满是孩子的嬉闹、田埂的晨露与牛羊的足迹,简单平淡,却也透着踏实的幸福。唯有闲暇时,记忆里祖母指间翻飞的彩线,连带着织机“哒哒”作响的节奏,一起在她心里漾开层层涟漪。

2013年,次仁曲珍迈出探索的第一步,开起了一家淘宝店铺 ,出售家乡特色产品。2019年,她牵头组建了一支妇女编织团队;2021年,她获评“植物染色技艺非遗传承人”,并成立了山南艺翁商贸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她向村里其他姐妹发出邀约,组建了以传统手工艺为核心竞争力的羊绒制品织造团队,并正式注册“鲁古琼”品牌,成功将昔日的小作坊发展为在区内外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如今,次仁曲珍创立的“鲁古琼”文创店,已是措美县扎西曲登村里的一抹靓丽风景。

次仁曲珍的作品里,藏着最鲜活的家乡印记。养育她的山川湖泊,是她的灵感源泉;田间肆意生长的一花一草,为她铺就了独一无二的色彩版图。

店铺里的小动物文创,个个憨态可掬、毛绒绒、圆滚滚很是讨人喜欢;五彩织绳牵着一颗用羊毛缠绕的湛蓝色的心,伸手一碰,软乎乎的,轻轻按压时,还会像心跳般微微起伏……各式各样的文创包包更是让人挪不开眼。

编织离不开染色,可传统工艺常用来染色的野生植物根茎,过度采挖会破坏当地生态;若换用矿物染料,排出的废水又会污染土壤——两难的困境下,次仁曲珍将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大自然。

山南本就盛产核桃,用核桃皮染色是最自然的就地取材;除此之外,各色果皮、废弃的菜叶,都成了她信手拈来的天然“颜料库”。“连菠菜、咖喱粉我都试过。”次仁曲珍笑着说,“这么做不仅解决了染料难题,一定程度上还节省了成本。”

正是这些充满巧思的尝试,让她在颜料板上渐渐晕染出越来越丰富的色彩。

28位藏族妇女:用心编织五彩梦想

清晨,阳光翻过窗棂,洒进编织坊里,落在村里的老人次仁卓玛捻住梭子的指尖。只见她右手手腕轻轻一送,缠着彩色丝线的梭子便顺着经纬滑入布面,左手拇指抵着布边轻轻一推,梭子又稳稳回转,梭子来回穿梭之间,原本素白的胚布上,渐渐晕开青稞的新绿。

和她一起工作的其他妇女则一边忙活一边轻声哼唱,欢快的歌声和织机“哒哒”的节奏声中,一撮撮彩色的羊毛经过手工捻线、精心编织等环节,变成了围巾、藏毯、户外产品等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次仁卓玛的梭织布艺,是几十年时光沉淀下来的真功夫。如今,76岁的她在工作坊里当起老师,将自己毕生的手艺倾囊相授。“从前做梦也没想过,老了还能在家门口上班领工资!”自从来到编织工作坊,老人的脸上总挂着微笑。

和次仁卓玛一样,达娃旺姆、曲宗曾握过锄头、挤过奶、煮过酥油茶的手,如今稳稳攥住了线梭,也攥住了靠自己撑起的人生。“织一天能挣70元到150元”,这是实实在在的底气;“靠自己挣的钱给孩子买书包、交学费”,更是藏在闲聊里的骄傲与踏实。

“阿佳们几乎都没上过学,常年围着灶台转,但她们的编织手艺都很棒,用她们精湛的手艺加上创新的思路,做出来的产品都很受欢迎。”次仁曲珍边说边向身后的阿佳们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一门指尖技艺,更是一场跨越时光的文化延续,是一群藏族妇女用灵巧的双手织出的梦想与远方。如今,公司已吸纳28名妇女长期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8000元,公司还帮助8名建档立卡户实现稳定增收;同时,坚持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当地羊毛、羊绒,为乡亲们拓宽一条实实在在的增收渠道。

“我们的原材料(羊毛、羊绒),都是从周边村子收购的。其实,以前很多群众家的羊毛要么自用,要么送人,几乎很少出售。现在,他们可以送到我这里,以7元/斤到10元/斤的价格出售。”次仁曲珍坚信,古老的纺织技艺与珍贵的羊毛(绒)材质融合,是每一位阿佳用心编织的直抵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更是她们的五彩梦想。

走出高原:写在布帛上的西藏日记

次仁曲珍带着织女们亲手织就的作品,一步步走出高原小村,走进了清华美院的展厅,也走进了上海松江的美术馆。

在上海的创意市集上,年轻人纷纷驻足在她的小摊位,指尖轻轻抚过柔软的围巾、挂毯与披肩。恍惚间,似有雪域的清风顺着织物的经纬漫溢而出,轻拂过面庞;又像高原初春的气息,裹着清冽与甘甜,从每一寸织物的缝隙里,悄然沁入心底。

“这是用什么染的?”“这是什么纹样?”“背后有什么故事?”每一次好奇的发问,都是对西藏文化的主动探索与温柔靠近,更是对西藏文化魅力的由衷认可,对传统传承与发展的真诚点赞。这些承载着指尖温度的织物,早已不是普通手工艺品,更像是一本本写在布帛上的西藏日记——人们渴望透过这本细密的纤维“日记”,触摸到西藏的心跳。

“这条项链,是雪山深处的‘心跳’——古如拉错。那是个融雪湖,从高空俯瞰,湖面是一颗蓝色爱心的形状,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浪漫。”

“染料是用我家附近的植物提炼出来的。”

“这个颜色是我用家乡的青稞苗染出的色彩。”

“我的家乡,是西藏文明的发祥地。那里有西藏第一块农田、第一座寺庙、第一个宫殿……”

在次仁曲珍的娓娓阐述中,台面上陈列的已不再只是商品,而是流淌的西藏历史、跳动的田野脉搏——鲜活、有力,充满朝气。

从小小的作坊,到小有名气的品牌,次仁曲珍和伙伴们手中的线,早已超越了物质边界——变成了高原洒落的暖阳,雪山顶堆积的皑皑白雪,青稞田里破土的新绿,羊卓雍错湖畔漾开的一抹湛蓝。

她们织出的《喜马拉雅》《雅拉香布的春》等作品不再是简单的布匹,而是一片土地沉淀的古老记忆,更是一群藏族女性心底滚烫的热爱与稳稳生长的梦想。因为她们,西藏特有的色彩被穿在了身上;也因为这些织物,西藏的故事,悄然走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