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协同发展 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2021-06-07 来源:中工网 分享: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娜

“川”越百年,“蜀”地巨变。四川是一片富有红色基因、革命传统的热土,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四川各族人民朝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治蜀兴川指明方向路径。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奋斗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39万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86万亿元,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成就。

当前,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阔步迈上新征程。四川将着力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雅安市芦山县一家纺织企业,工人在检查产品生产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德阳,由中国二重自主设计的当今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大型模锻压机。中国二重供图

坐落在成都高新区的“中国—欧洲中心”。成都高新区供图

被誉为“川藏第一桥”的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远景。四川省总工会供图

破局贫困,走上全面小康路

曾经一穷二白的三河村,151户贫困户不仅全部搬进新居,通过种植马铃薯、花椒,养殖西门塔尔牛等,全村户均收入增加了近两倍;从运一只羊出村都得背在肩上用索道溜出去到村里开通乡村客运,曾经与世隔绝的村庄驶上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快车道”……过去5年里,这样令人欣喜的故事,在“一步跨千年”的四川大凉山比比皆是。

“山高摔死鸡,水急不养鱼,有马不能骑,有病不能医”——在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的四川,广袤的高原地区、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连片贫困地区,千百年来与贫困抗争。国际普遍认为,当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截至2013年,四川贫困发生率为9.6%。巴蜀大地迎来千年减贫史上“最后一百米”,也是“最难一百米”。2015年,党中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构建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供给体系、资金投入体系、社会动员体系、责任落实体系和监管考评体系,聚焦目标标准,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尽锐出战。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四川出台产业扶贫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种养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资助体系、“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政策。同时,四川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2018年,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与四川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针对藏区、彝区等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四川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此外,四川在全省选派精兵强将组成11支综合帮扶工作队、5700多名干部长驻彝区乡村开展综合帮扶,统筹推进治贫、治愚、治毒、治病、治超、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看望贫困群众,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他与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围坐在火塘边,饱含深情的话语激励着所有战贫一线的干部群众。

经过持续攻坚克难,2020年11月17日,凉山州最后7个贫困县宣布脱贫摘帽。几年时间里,四川广大贫困群众在党员干部带领下不懈奋斗,实现年均减贫78万人,161个有贫困人口的县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千百年存在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减贫史上留下了光辉刻度。

交通强省,内外联动蜀道畅

5月25日,镇巴(川陕界)至广安高速公路王坪至通江段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经过9个月的艰苦建设,该项目控制工程长胜隧道顺利贯通,这一对完善区域路网、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公路工程距离年底通车又进了一步。而就在同一天,“南充港—重庆港”集装箱班轮航线正式开航,满载着20个集装箱的船舶从南充港都京作业区码头启航,顺嘉陵江抵达重庆后,将以江海联运的方式,分别运往辽宁营口港口和非洲多个港。

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的官方公众平台上,与上述类似的捷报几乎每天都有。而眼下,备受瞩目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预计于今年6月23日开航投运,成都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内地“一市两机场”的第三城。

水陆空,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对于地处大西南的川人而言,曾是一个不敢做的“梦”。

曾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巴蜀大地的真实写照。而今,四川已基本建成“互连贯通、功能完备、无缝对接、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长年失养,公路时通时阻,加之遭到战争损毁,全省有60%的县不通汽车。针对现实情况,四川全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由“补欠账”到“促发展”,到2018年底,公路的总里程达33.2万公里。

水运主通道日益畅通。四川素有“千河之省”之称,全省有通航河流176条,通航水库湖泊147个,通航里程10540公里,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1532公里,基本形成以长江、岷江、嘉陵江、金沙江、渠江为骨干,以沱江、涪江为补充的“5+2”通道通畅航道体系。

铁路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慢变快。1952年,新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投产,随后宝成、成昆、湘渝等一批干线铁路相继建成并投用。到2022年,四川将力争铁路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成都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地区的高速铁路大通道,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自宜高铁、成达万高铁等铁路和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有序推进,开放之路日益畅通。

航空布局也将迎来新突破,初步形成通达性强、辐射面广的航线网络布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通航后,四川作为西部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对于未来加速融入全球经济版图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底,四川出川大通道将达到38条,陆海互济、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将加快形成,有效助力四川打造内陆开放型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

文旅融合,绿水青山惠民生

2018年11月,“川港澳合作周·走进香港”经贸合作论坛在香港举行,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用“三九大、四五六、铁公机、1+3”四组关键词向与会嘉宾推介四川。其中,首次提出的“三九大”是四川的新旅游口号,指三星堆、九寨沟和大熊猫,是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文物挖掘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星堆频繁登上热搜,大众对期待揭开古蜀文明神秘面纱的热情持续高涨。宛若仙境的九寨沟早已驰名,全世界对大熊猫的喜爱更是无须赘述。三张“王牌”,让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尽显;“四五六”指四川的户籍人口、辖区面积和前一年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铁公机”即投资者最关心的铁路、公路和机场;“1+3”则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泛珠三角合作区域的3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奇的四川山水,独特的地理区位孕育独特的巴蜀文化。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相互赋能共同促进。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进行统筹设计和全面部署。一个个文旅项目签约落地,一件件文旅大事吸引各方目光。记者了解到,早在20年前,四川省便提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历经10多年发展,四川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总体实现由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经济大省的跨越。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四川共接待游客5658.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8.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16%和236.35%。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肩负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使命。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关乎群众福祉,更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十三五”期间,四川始终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四川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一组数据记录了四川向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跃升的轨迹:至2019年,四川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9.6%,比全国高出16个百分点;2020年前10月,全省优良天数率达91.5%,较2015年上升6.6个百分点;全省8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断面达98.9%,较2016年提升26.5个百分点,长江、黄河清水东流从梦想走进现实。

改革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

“华龙一号”的“龙骨”,C919大飞机的机头,北斗唯一的“母港”,“嫦娥5号”的点火器……四川制造了国之重器的重要一环。“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创新机遇,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阔步向前。

2016年,四川发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9张清单”,包括综合改革、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发区储备、金融对接、可复制可推广经验。2020年,该省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事项清单》,梳理60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带动范围广的重点工作任务,激发全省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该省官方信息显示,在2020年启动的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落地建设;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和106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家。过去5年时间里,高新技术企业超80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近2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高发展质量,四川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题产业结构不优、市场体制不活、开放程度不深、协调发展不足等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8%,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达4.2万亿元。此外,全域开放合作呈现新态势,国际班列累计开行11761列,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达367对,驻川领事机构达20家。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新增综合保税区5个,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四川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刚刚落幕的2021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上,四川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能备受央企、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等700余家企业近千名嘉宾的青睐,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6475.57亿元,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养老健康、文体旅游等多个领域。

“企业家是听了就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招商银行企业家俱乐部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此次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沿海发达地区1500余家企业来川,感受到四川良好的发展势头,直言“春潮涌动,热浪扑面”。

关键词 >> 四川,改革,发展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