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走的这条古蜀道,何以青翠依旧?
| 2023-07-30 来源:四川观察 | 分享: |
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
翠云廊依托剑门蜀道而生,俗称皇柏道,因清初剑州知州乔钵的诗句而得名。这里有着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树林,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其中树龄在1700年至2300年的古柏树就有1万多株。

跨越千年,这条古道为何青翠依旧?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踏上巍巍剑阁古道,去漫长历史中探寻咱们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

雄关千载翠柏天
剑阁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居嘉陵江上游西岸,因诸葛亮在这里凌空凿石修建飞梁阁道而得名。这里有“蜀北屏障、两川咽喉”之称的剑门关,也是剑门蜀道的中心点,从这里出发,古蜀道呈“人”字型分布,可东至阆中,西抵梓潼,北达昭化。也因为历朝历代的精心植造,方有今日“三百长程十万树”的壮观。

据统计,翠云廊现存有古树名木37种15620株,尤以蜀道古柏最具规模,共有7803株,平均树龄1050年,最高树龄达2300年的柏树被称为“剑阁柏”。其余古树名木品种主要有紫薇、石楠、银杏、青檀等,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树龄最古老、规模最庞大、保存最完整的行道树群。
六次植树 福泽延绵
在我国,历代都会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翠云廊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大规模植树有6次,其中宋明两朝的种植规模尤其巨大:宋代真宗、仁宗、徽宗、宁宗都颁布了关于沿官道植树的诏令,明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璧更是沿线植柏达数十万株。

剑阁知州李璧曾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整治,并补植了大量柏树。翠云廊古柏之所以能够“无忧无虑”地成长,也源于李璧颁布的“官民相禁剪伐”禁令,柏树不准砍伐,且当地主政官员卸任时,还要将古柏造册向继任者移交。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林长制的源头。
如今,剑门蜀道已不再具有交通意义,而翠云廊的古柏依旧自在生长,但对它的保护,一刻都不曾松懈。人们在汲取古人智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为护好这一片苍翠。

清家底,给古树建档办“证”。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翠云廊古柏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自那以来,广元剑阁县多次对境内古树资源开展科考、普查。目前,已完成7841株古树名木的挂牌保护和电子身份识别,通过电子档案可以清楚辨识古树的品种编号、科属、树龄、GPS坐标还有保护等级等内容,使保护古树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定制化。

从“林长”到“树长”,接力保护千年古木。剑阁县还完善了自明代以来“官员离任交接”的历史惯例,推出驿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明确由县长及各乡镇长分段包干,建立古柏移交项目清单,离任时对古柏基本信息进行逐一清点核对。剑阁县还在“林长制”管护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建立了县、乡镇、村(社区)、网格员四级“树长制”保护责任工作体系,全县200余名“树长”为蜀道古柏提供“私人订制”保护。

立新法,将保护制度化。2022年1月1日,《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条例》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古柏按照树干外五十米划定保护范围,禁止在古柏保护范围内从事除保护措施外的建设活动。”这意味着,古树保护这件事被纳入了法规体系,迈出了从人治到法治的关键一步。

如今,翠云廊已有7600余株古柏被认定为四川省一级古树,并入选省级古树名录。每逢假期,古道上总有孩子们研学的身影,参天树下也少不了绘画爱好者写生的专注。翠云廊,已真正成为一条绿色长廊、历史长廊、文化长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