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今日,立秋!要不先躲躲?

2023-08-08 来源:国是直通车 分享:

文/程丽诺

今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是开始之意;”秋“,是为禾谷成熟。

在民间,老一辈人关于立秋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立秋后,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寒蝉也开始鸣叫。

作为传统节气之一,立秋这一天,有人们熟知的“贴秋膘”“咬秋瓜”等习俗,也有“躲秋”“报秋”等古老传统。

为什么要“贴秋膘”?

立秋日,民间素有“贴秋膘”的风俗。清代,立秋更是有“悬秤称人”的习俗,要将人在立秋日与立夏日的体重做对比,如果体重减轻,就称此夏为“苦夏”。

夏季天热,古时人们消暑能力弱,胃口不好,食量降低,体重自然会减轻。因此,到了立秋,人们就要“补回来”,也就是俗称的“贴秋膘”。

“贴秋膘”也要适度。对现代人来说,“贴膘”容易,“减膘”可就难了。大鱼大肉之外,夏秋之交的蔬菜水果也不失为一种健康的“嘴上消遣”。

而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咬秋”的风俗。“咬秋”也称“啃秋”,是指在立秋日吃西瓜,寓意夏日炎炎,吃口西瓜将其咬住。

民间认为,立秋时吃西瓜可不生“秋痱子”。江浙一带还有西瓜与烧酒同食的说法,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防疟疾。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立秋后天气渐渐转凉,吃西瓜伤身体,因此,立秋是人们一年中最后一次吃西瓜的机会。

立秋,“先躲为敬”

“躲秋”,如其字面所示,就是在立秋要躲起来不见人。这样的习俗从何而来?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阴阳决定,而立秋作为阴阳转换之时,宜静不宜动。

民谚云:“立秋不躲秋,秋冬是非多”。根据民俗,立秋时分,人们应该躲在房屋里,拉上窗帘。有些地方的人们需要在立秋当天呆在家中,避免见客人,不能与人发生口角,甚至耕牛在这天都不能劳作。

从气象的角度来看,立秋时节气温波动大,传染病多发,频繁外出活动容易生病。除此之外,秋季天干物燥,甚至有“秋后一伏,晒死老牛”的说法,“躲秋”也利于避暑。天气炎热,人的心情也跟着烦躁,所以容易与人发生口角。这或许能解释“躲秋”的来历。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躲秋”的习俗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夏秋之交,冷暖空气“角力”,温差较大,要注意防暑和保暖,提高抵抗力、预防生病。天干物燥,可以多食多饮温和滋润之物,调整身体和心情。

迎秋,我们是认真的

除了“躲秋”之外,古人还执着于“秋天的第一片落叶”,甚至要将秋天精确到时辰,俗称“报秋”。

中国迎秋的风俗源远流长,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少昊就是主管秋的官。在周朝,立秋那天,天子带着官员们开启西郊之旅,向少昊祭祀。这个习俗在后来的朝代中逐渐演变发展。

东汉时期,除了祭祀,天子还要带领大臣狩猎比武。而到了宋代,立秋这天,宫廷里的盆栽梧桐会被搬进殿内。等到立秋时分,太史官高声宣布秋天的到来。如果此时梧桐树落下叶子,这个秋天就将是“吉秋”。

看似诙谐、过分有仪式感的“报秋”习俗,其实是古人将自然与文化融合的成果。“立秋”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还承载了古人对收获的盼望。

秋季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厚重的季节。尽管诗人常常“逢秋悲寂寥”,叹惋凋敝,但秋季对百姓来说还意味着丰收与喜悦。传统习俗的背后,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对丰收的憧憬、对气候更迭的不安……对秋天矛盾的情感被浓缩到民俗中,被时间表达出来。

讨个彩头也好,调剂生活也罢,今年立秋,你是想有仪式感地吃一顿,还是“回家躲躲”,又或者当一回“报秋员”呢?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