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世界首颗高轨SAR卫星顺利“到岗” 陆地探测四号01星强在哪?

2023-08-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电 题:世界首颗高轨SAR卫星顺利“到岗” 陆地探测四号01星强在哪?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据中国国家航天局21日消息,陆地探测四号01星经过4次变轨后,近日顺利进入工作轨道,合成孔径雷达(SAR)天线成功展开,完成了卫星入轨初期飞控试验主要工作,卫星工况正常,状态良好,后续将继续开展在轨测试等工作。

作为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SAR卫星,“减灾卫士”陆地探测四号01星兼具看得广、看得细、盯着看、看得快等多项技能,将进一步完善中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对全面提升中国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SAR通过向地面发射电磁波、接收地面回波来探测地面情况,工作时不受光照、天气条件限制,是极端天气条件下观测的“一把好手”。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多国先后研制发射SAR卫星,用于灾害监测等领域。但是,目前国际上SAR卫星都运行于低轨,卫星过境时间短、重访周期长、观测范围小,难以满足应急、抢险和救灾的时效性需求。

不同于低轨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行于距离地球36000公里的高空,绕地飞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等,从地面看,卫星相对固定在地面上空,可以有效弥补低轨卫星在观测时间上的不足。同时,高轨卫星以其“站得高、看得广”的优势,在观测范围上也能对低轨卫星进行良好补充。

然而,如何让SAR在高轨上顺利成像一直是“世界级难题”。由于高轨卫星位于“千里之外”,雷达信号在太空中传输呈指数型衰减,同时SAR对于轨道精度要求很高,高轨微波成像一直是“空白领域”,世界主要航天国家虽有研究,但均未进入工程研制。

面对SAR高轨成像难题,研制团队实现了精密定轨技术跨代。陆地探测四号01星若要成像,必须知道成像时的轨道位置。由于高轨卫星比导航卫星所处轨道高,只能“捡”地球另一侧导航卫星“漏过来”的信号,但这种信号十分微弱,常用的定轨方法精度只能达到百米左右,远不能满足“减灾卫士”的成像需求。

为此,研制团队耗费4年时间提高天线接收能力,开发针对微弱信号的捕获算法,提出“导航卫星+地面测距”定轨方案,并配备误差校正手段,最终将定轨精度由百米提升至米级。

为了让陆地探测四号01星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工作,研制团队利用卫星高轨和微波两个特点,紧扣灾害发生特点和观测需求,为卫星设计了普查、区域、凝视、应急四种应用模式。

在普查模式下,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可以将宏观信息“一眼尽收”。由于“站得高、看得广”,卫星单次成像覆盖面积近1/6个中国,一眼望去,几乎可以获取整个长江流域的水文信息。

利用普查模式获取宏观信息后,地面团队可利用区域模式对关注地区进行详细观测,进一步“精细”守护。相比普查模式看得“大而全”,区域模式成像面积大约是普查模式的1/5,但分辨率更高,看得“小而精”。

“减灾卫士”的凝视模式是研制团队专门根据国家灾害应急观测需求定制的。开启该模式后,卫星能凭借驻留地球上空的优势,以1小时量级为间隔,对受灾区域开展持续多次观测,相比低轨卫星,观测效率大幅提升,可以支撑应急管理部门连续动态地掌握灾情、作出决策。

除了看得广、看得细、盯着看,陆地探测四号01星还能做到看得快,统筹兼顾多地灾情,其应急模式可以支撑多地灾害同时发生情况下的监测需求。比如,当南北方同时发生灾害时,研制团队可以将卫星高轨道优势和强机动能力进行强强联合,通过高精准的快速指向调整,让卫星可以“左右兼顾”、哪里需要看哪里。(完)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