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九曲黄河万里情——文化自信的“黄河大合唱”

2023-09-15 来源:新华社 分享: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以此为遵循,黄河儿女谱写着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大河文明:黄河之水天上来

通过舞蹈语言,讲述河湟变迁,展现哺育“多元共生、融合共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9月5日,原创舞蹈诗《河湟》演出季在青海大剧院圆满收官。

“演出十场,场场爆满。”《河湟》出品人史红刚说。10月中下旬《河湟》将争取在沿黄河九省区开展巡演。

这是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拍摄的黄河九曲第一湾落日(无人机照片,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

2023年,有多个黄河文化史上的重要“100年”:

8月在水洞沟遗址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著名考古学家高星说,这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开篇,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论断。

8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召开的“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指出,这里是人类发展史中的远古驿站、人类文明的重要根脉。

今年是“青铜时代的绝唱”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8月25日,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百年揭碑仪式在河南新郑举行。“莲鹤方壶展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

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表明,中华文明历经时间、空间、王朝、社会性质等变化,但文明形态没有断裂、文明底蕴历久弥丰。农业、玉器、都城营建等文明要素均呈现出清晰的继承关系。

游人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游览(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初秋,洹河南岸,殷墟遗址迎接着八方游客。100多年前,这里发现甲骨文,中国信史前推千年。

甲骨蕴文脉。甲骨文奠定了汉字造字方法、方块形态和发展框架,历3000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成为中华儿女血脉相通的精神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说,甲骨文“证经补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在‘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了不起的甲骨文’互动小程序之外,我们在研究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甲骨自动缀合和辅助考释。”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说。

任风云际会,仍旧生机勃勃,黄河古老而常青。

9月8日,“河和之契:2023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在山东潍坊启动。沿黄九省区183个非遗项目、280名非遗传承人参展。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热情奔放的锅庄舞、铿锵有力的兰州太平鼓、豪放畅快的宁夏回族山花儿、古韵悠悠的格萨(斯)尔、激越高亢的绥米唢呐……同一条黄河,处处都能感受到大河的脉搏。

大河精神:黄河万里触山动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9月6日,来自广州的老年合唱爱好者在壶口瀑布旁唱响《黄河大合唱》。涛声伴奏,歌声激荡,讴歌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无人机照片,9月7日摄)。新华社发(吕桂明摄)

黄河文化,在革命传统中转换再生。

“两弹一星”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吕梁精神、太行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一条大河,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星火燎原的磅礴力量。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这是我们的共同信念。

黄河九曲十八弯,将入海前最后一道弯挥洒在河南兰考。

村民和音乐爱好者在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广场准备演奏(无人机照片,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走进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入眼便是醒目的村标:一把砖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村。

兰考泡桐木质疏松、不易变形,是制作民族乐器的好材料。“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就地取材,开始做乐器、开乐坊。”村干部徐永顺说,目前全村年产古筝、琵琶、古琴等乐器超过10万台把。

在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的一处民族乐器家庭作坊里,村民在制作古琴(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2022年,兰考被评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全县民族乐器产业产值达30亿元,数万人吃上“乐器饭”。

泡桐无声,琴韵绕梁。焦裕禄亲手种下的“焦桐”已亭亭如盖。这是兰考“幸福曲”,是以兼济天下的黄河文化奏鸣曲。

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人们在“焦桐”下参观(2022年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黄河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区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约9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00多处。

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相对分散独立,跨地区、多部门参与体制机制不健全,黄河文化统一阐释难、系统保护难、综合利用难,迫切需要一张“大蓝图”。

我们只有一条黄河,各地黄河文化保护“单打独斗”的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改变。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近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这是继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之后,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的重大工程,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我国首次将弘扬和传承水域文化编入流域立法,将文化属性纳入流域内涵,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根脉。

“一片关河月,能牵万里情。”文化自信的“黄河大合唱”正嘹亮唱响。

大河胸怀:黄河入海流

9月6日,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千余名代表汇聚敦煌。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市开幕。

“中华文明数千年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优长、为我所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

观众在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参观敦煌文化主题展(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历久弥新。

从“箕子赴朝”“徐福东渡”,到客家人、河洛郎漂洋出海;从张骞、甘英出使西域,到鸠摩罗什等高僧来华。胡风汉韵,海纳百川。黄河文化不断汲取营养,开放、包容,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历史范本。

8月15日,甘肃演艺集团歌舞剧院《丝路花雨》惊艳青岛,为城市巡演画上圆满句号。一个月里,这部经典舞剧在深圳、海南、福州、南京、杭州、上海、济南、青岛等沿海城市留下飞天曼妙的身姿。

演员在甘肃兰州黄河剧院表演《丝路花雨》(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首演40多年来,《丝路花雨》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余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创造了舞剧吉尼斯世界纪录。

音乐舞蹈是人类共通语言。联合国发行反映残疾人艺术的邮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千手观音”入选其中。从《丝路花雨》到《千手观音》,灵感来自敦煌、云冈、龙门。源自天竺的石窟艺术,在中国发扬光大,越太行,下中原,过长江。

“石窟背后是具有鲜明开放包容气质的文化。”大同市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秘书长宋志强说。

在龙门石窟,看到卢舍那大佛含笑凝视,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尚慕甘不禁感叹:“这是东方的蒙娜丽莎!”

游客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游览(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寄托着“天下大同”美好期盼。

9月26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曲阜尼山举办,主题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全球挑战”。6月,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就以人工智能为主题,探讨破解人类面临挑战的中国解决方案。

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会场外景(6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从尧舜禹禅让制,到夏商周甲骨、金石铭“和”,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理念,黄河文化以突出的和平性,塑造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今夏,沿黄9省区联动驻外机构举办2023“黄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通过微信、脸书、照片墙等社交媒体平台,线上浏览量逾1.5亿人次,其中海外浏览量1.2亿人次。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黄河文化不断走向世界。

文字记者:王立彬、姜伟超、袁月明、张昕怡

海报设计:赵丹阳

编辑:郝静、马宁、王浩程、邬金夫

统筹:黄小希、郜新鑫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