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从“生态之窗”看大美青海:青藏高原有了“大数据”新名片

2023-09-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网9月22日电(记者 左宇坤)走进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一张播放着众多实时画面的巨大屏幕十分显眼,这正是“青海生态之窗”的一部分。

“青海生态之窗”是依托生态监测项目建设的一套大型独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由多个观测点位高空瞭望视频摄像机、实时传输专网和统一管控平台组成。这些远隔千里、却能实时观看三江源的“眼睛”,是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见证者”。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是青海人始终牢牢坚守的使命。近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组织开展的“碳”路中国——生态文化采风活动来到青海省,了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情况,也领会到“让大数据成为青藏高原的新名片”的内涵所在。

资料图:黄河源头湖泊里成群野生鸟类。 多太 摄

资料图:黄河源头湖泊里成群野生鸟类。 多太 摄

建好“生态之窗”,守护“中华水塔”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也是青海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这里有连绵的山脉构筑绿色生态屏障。通过“青海生态之窗”,随着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美丽青海的景色通过实时远程视频观测系统尽现眼底。

通过视频,壮美的黄河源头、烟波浩渺的青海湖、昆仑山玉珠峰南坡、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等观测点位清晰可见。时机恰当时,还可捕捉到白天鹅翩翩起舞、藏野驴悠闲觅食、野牦牛肆意奔跑、雪豹在岩石峭壁捕猎,以及偶然出没的藏羚羊、荒漠猫等珍稀野生动物。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青海生态之窗”不仅实现了对三江源等五大生态板块的监测全覆盖,还不断完善与其他部门之间、系统内外的共建共享机制,给生态保护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

据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作为依托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的省份,青海省在不断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于2016年起建设“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

2017年,在可可西里,拍摄到3000余只藏羚羊通过回迁通道;2018年,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野马岭,3小时记录520头藏野驴集中觅食、活动的壮观场面;2018年至今,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巴塘河、扎曲河沿线,拍摄到500多段欧亚水獭活动影像及数千张照片;2022年,在青海湖北岸,拍摄到数十只普氏原羚在集体觅食……“青海生态之窗”所收录的景色,也经历了一个逐渐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青海又用了7年的时间,实现了“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从6个增加到76个的递进,能够做到对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和河湟谷地五大生态板块重点区域生态景观的实时观测,也加强了对冰川雪山、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视频监测。

“摄像设备系统前端使用的是高清、星光级重载云台摄像机,可24小时360度连续运转,最远观测距离可达15公里,同时具备徘徊检测、快速移动、智能跟踪等分析功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随着“青海生态之窗”观测点位越来越多,借助技术手段观测到的生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镜头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可喜的新变化和珍稀的“新朋友”。数据显示,三江源地区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监测中心的“青海生态之窗”。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 左宇坤 摄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监测中心的“青海生态之窗”。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观测整合数据,大数据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点几下鼠标的功夫,地域辽阔的青海就可在短短几十分钟之内尽览无余,还可随时回放过去记录到的珍贵画面。一个个小小的数字化窗口,映射出青海生态文明发展与信息技术建设的大变化。

“通过‘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我们可以在局部区域实现对藏羚羊、普氏原羚、欧亚水獭等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持续性观测,这样就能为后续开展相关科学应用研究、物种种群数量评估、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自2016年建设以来,“青海生态之窗”积累实时监测收集大量视频观测数据,积极探索视频数据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将藏羚羊等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活动区域进行数量统计和跟踪观测,为物种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现场观测分析手段。

同时,青海省生态环境厅采取自动及人工值守方式,近距离观测研究珍稀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的典型活动,并通过青海环保云平台海量存储系统,不断积累观测资料,这为后续开展物种种群数量评估、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等提供了科学支撑。

在此基础上,青海省加快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初步实现了全省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空气和声环境质量的自动监测与手工监测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环境质量状况的分析预警,进而为加强环境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如今的“青海生态之窗”更像是一个综合性的智能窗口,在服务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应用等方面效果明显,服务青海省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支撑作用得到显现。

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展示的大屏幕。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 左宇坤 摄

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展示的大屏幕。 中新网 左宇坤 摄

从“数据大”到“大数据”,青海有了新名片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大数据产业的协同发展中,青海“数据大”的禀赋已然蜕变为“大数据”的优势。在青海省海东市,大数据产业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闪亮名片,驶入应用深化、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仰望星空,谋东数西算全局之势;脚踏实地,走绿色发展青海之路。”走进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展厅,可见这样一句标语。2022年7月14日,这一绿色大数据中心正式建成启用,也意味着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的诞生。

在这里,可以看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1∶1还原的园区景象,还有智慧网管的应用可视化、5G+AR实时监测的东数西算布局,以及5G、云网融合、云改数转等新基建核心能力展示。

据介绍,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在设计规划、科学选址、绿能引入、节能技术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绿色、低碳理念,最大化发挥青海清洁能源优势,成为数字经济与清洁能源跨界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海东何以受到大数据产业青睐?据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海东首先具有明显的地理气候优势,低温低湿低气压的气候条件,为大数据中心带来运行成本低、可靠度高的优势;其次,海东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空铁公路多式联运,形成了立体化、多功能的综合交通枢纽网络。

“大数据中心采用间接蒸发冷、液冷等先进冷却技术,结合青海的冷凉气候,可实现全年314天不开启空调,实现100%可溯源绿电供应。”工作人员表示。

更重要的是,海东完备的算力基础、独特的绿色电力以及充沛的产业潜力,都让海东在全省发展大数据产业处于主导性地位。这些优势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对发展大数据中心等高载能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坚实的能源支撑。

海东是青海省大数据重点发展的城市。近年来,海东把大数据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将数字经济发展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为数字青海提供算力基础,面向东部地区提供非实时算力保障,面向互联网企业构建全国或区域数据中心的总体目标。

今年6月,青海省也发布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措施,从绿电保供、用电保障、招商引资、用地保障、科技创新、投融资及税收、人才引育、营商环境等8个方面发力,加快推进青海大数据产业发展。

迈入大数据时代,三江之源的珍稀动物有了守护它们的“眼睛”,信息高速公路也让海东的大山深处不再闭塞,青藏高原亦融入世界互联网发展大潮。以数字经济撬动生态环境保护,青海正在“大数据云海”中闯出一片新天地。(完)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