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西藏阿里地区推进国土绿化行动走笔:戈壁“沙城”筑绿记

2021-07-22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 分享:

图为狮泉河镇一角。 刘凡 摄

从札达沿219国道北上噶尔,行至八公里检查站,一条绵延的绿化带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笔直宽敞的大道两旁,红柳、班公柳、毛头柳、青海杨……绿树成荫、随风摇曳,一派“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景色。

曾几何时,这里是一片风沙肆虐的戈壁滩。“上世纪末,这里看不到一棵树,终年风沙不断,不但公路被覆盖,就连整个狮泉河镇也笼罩在飞沙走石中。”西藏阿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布旺拉告诉记者,经过噶尔县干部群众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起了这条绿色长廊。如今,这条长廊与狮泉河两岸绿色走廊连为一体,成为拱卫阿里首府狮泉河镇的一道绿色屏障,也成了全区防沙治沙的一个样板。

就在去年10月,阿里地区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区”称号。

狮泉河,这个昔日的“不毛之地”,是如何变成绿树葱郁、景观频现的“戈壁绿洲”的?

立下愚公之志,誓叫戈壁换新颜

位于西藏最西部的噶尔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从环境学角度来看,这里是沙砾质戈壁滩,气候寒冷干燥,地表多呈戈壁和石质山地,土层天生稀薄,植物种类十分稀有,生态极为脆弱。

50多年前,噶尔县曾有一片红柳林。由于能源缺乏,一直以来,这种既耐旱又耐烧的植物被当地居民世代当做燃料使用。砍伐红柳成了阿里人心中永远的痛。退休老干部加措回忆,当时砍伐红柳是为了生存,却让当地干部群众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儿本就风大。那时候风一起,鼻子嘴里全是沙子,眼睛都睁不开。出门半小时,回家一身土。早上起来,发现沙子把门都堵上了,推都推不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狮泉河流传着一首打油诗:“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终年不下雨,干旱鬼见愁。”足见当时狮泉河人内心的沉重与无奈。

饱经风沙之苦的狮泉河人渴望绿色。他们从200多公里外的班公湖移栽了红柳,挖渠引水、精心呵护,尽管有了点绿色,但终因缺乏规模,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沙城”面貌。甚至,有人预言:“狮泉河种不了树,种不活树!”

阿里人没有气馁,也没有放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阿里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阿里地委、行署把遏制沙漠化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他们立下愚公之志,以城市绿化为突破口,确立了“因地制宜、规划引领、科学推动、分类施策、量力而行”的工作原则,坚持县城周边防风固沙,公园广场绿化美化,立足现有基础,高标准、高起点抓好国土绿化规划。

走好“绿色路”,算好“绿色账”,打好“绿色牌”,阿里地区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重拳频出——

实施能源替代工程。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电覆盖21个乡镇、51个行政村(居)、2.84万人。仅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就替代燃煤3960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7411吨,减排二氧化硫33.66吨,减排氮氧化物29.3吨。

持续整治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户用厕所增至13518座,公共厕所增至425座。建成运行普兰县霍尔乡、噶尔县昆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累计清理垃圾42684吨。

打好“碧水”保卫战。“双总河湖长制”覆盖7县37个乡镇河湖,累计清理河湖垃圾373处329吨。创建了饮用水源地“一源一档”管理台账和风险名录,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打响“净土”保卫战。建成投运地区废机油规范化暂存点,2020年共转移处置废机油97吨。狮泉河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稳定正常,6县及普兰县巴嘎乡(塔尔钦)国际旅游特色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已经建成,污水处理率达80%。

阿里,已成为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坚持科学“筑绿”,昔日“沙城”变绿洲

说起阿里国土绿化行动,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旷日持久的“绿色争夺战”。

“在阿里,种活一棵树十分不容易。没有一股‘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劲,是干不成的。”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说。

早在2005年,阿里地区就专门从陕西省聘请了林业专家,进行草木种植技术指导。

1989年,阿里地委、行署将治理狮泉河镇风沙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94年,阿里地区正式启动狮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

作为阿里城市绿化的主要实施单位,从2016年开始,噶尔县多次邀请全国知名林业专家和技术员来阿里实地考察,对造林地块、面积、树种、造林密度、栽植管理进行系统科学设计规划。为了确保草木引种的适应性,他们还派出技术人员到青海祁连县、门源回族自治县、甘肃张掖市以及陕北和内蒙古等地考察,拜访林业专家和育林大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试种,除了本地的班公柳、红柳、沙棘,青海杨、新疆杨、毛头柳、国槐,还有紫花苜蓿等草木,也先后在阿里高原“安家落户”。

试种的成功,极大激发了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的热情。狮泉河滨河路、象雄广场、星空广场、康乐新居、贡桑林卡、马泉公园绿化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上有树木、下有花草,乔木、地被、鲜花,相映成趣。随着狮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累计完成工程造林5.3万亩,植树885万株,种草6100亩。绿色,对于狮泉河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世外桃源”。

阿里地委、行署顺势而为,在总结狮泉河镇绿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区重点打造、道路扩带增量、单位广泛增绿、园区提档升级、乡镇连片覆盖、村居园林穿插”的插绿扩绿增绿思路,着力推进重要流域、重点区域、重要公路、城镇周边和农村“四旁”植树种草,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群众在房前屋后植树种草、在屋内养花养草。

“阿里高寒缺氧、干旱少雨,砂石多、土质差,常年风沙不断,绿化难度大、成本高,栽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说起阿里绿化的艰辛,地区生态环境局干部陈在德深有感触。为此,阿里地区坚持“三分造林、七分管理”的理念,在高标准栽植草木的同时,严格管护措施,细化管护责任,加大管护力度,总结摸索出“注营养液、裹纱棉被、绑支撑架、涂伤痕剂、建防护罩、施生根粉、覆塑料膜、打蒸腾剂”八大防护经验,在全地区推广。

为了实现“栽种一片、成活一片、绿化一片”的目标,阿里地区“不惜血本”。仅狮泉河城市绿化,就筹集资金7000余万元,栽种红柳、班公柳、青海杨、新疆杨、毛头柳、国槐31.17万株,花草10.87万平方米。2020年,全地区绿化投资更是达到1.56亿元。

在狮泉河绿化景观带,记者看到,每一株树都有树木防护罩保护着,每一片草地也都采取了覆膜防冻保护措施。回填肥土、施农家肥、搭遮阳网……“十八般手段”,样样齐全。果如狮泉河人所说:“像养孩子一般,把树种好,把草养好。”

今天的噶尔,不仅狮泉河镇街道两旁树木成行,周边的昆莎乡、门士乡、扎西岗乡、左左乡也都是处处见树、片片成林。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目前,阿里地区累计完成重点区域造林1.76万亩,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防护林建设46.93万亩,有条件的地方,全部实现消除“无树户、无树村、无树单位”目标。

噶尔县狮泉河镇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点,过去曾是一片戈壁,经过五年改造,如今已是草木连片、绿意盎然,成为一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幸福的小康村。

“一泓碧水,两岸绿色,十里美景”。漫步狮泉河两岸,但见河岸杨柳依依,河水波光粼粼,一池春水,留下婆娑倒影。“河变湖,树成林”,让这条过去连麻雀都不肯光顾的著名大河,成了棕头鸥等水鸟游弋嬉戏、流连忘返的天堂,让人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这是狮泉河从未有过的“绿色奇迹”。

胸怀百姓福祉,换得人与自然共徘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良好,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和资源消耗水平控制在国家、自治区核定范围内;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以上,主要河湖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这是今日阿里的真实境况。

数字最有说服力——经过多年努力,狮泉河镇无霜期从1994年的83天延长到现在的170天,降水量从1994年年均76.5毫米增加到现在的135.3毫米,阿里地区7县县城空气优良天数也达到了99%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植树造林改变了阿里恶劣的生态环境,而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阿里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6月的阿里高原,春意渐浓。冈仁波齐山下,游人如织,噶尔县生态产业园区,绿菜满畦、瓜果飘香,新鲜的蔬菜正在上市。

燕尾山下,昔日的戈壁滩不毛之地,有新城拔地而起,一座座藏式白色小楼绿树掩映,远处雪山皑皑,近处绿意盎然,仿佛“海市蜃楼”。

“今天的阿里,不仅经济稳步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且拥有碧水蓝天净土、动物植物多样,大部分山川仍处于原生状态。”罗布旺拉说。

“把生态建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造福阿里百姓!”阿里地委、行署初衷不改,“生态林业构筑绿色屏障、绿色林业壮大特色产业、人文林业弘扬生态文明”的主线越来越清晰,以构建和维护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以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主线的国土绿化行动路子越走越宽。

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自建设运行以来,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花卉栽培、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不断丰盈百姓“菜篮子”、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园大胆引进西瓜、甜瓜,种植蔬菜50多种、花卉30多种,并成功试种了油桃、葡萄等经济效益高的水果,走出一条绿色高效、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特色产业路子。

狮泉河镇加木村不失时机地建起了饲草种植示范基地和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开发了红柳滩休闲度假村,组织发动群众种植4000亩紫花苜宿等优质牧草,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不仅有效解决了奶牛养殖饲草料困难,同时打造出了加木牧家乐旅游品牌。加木村还动员全村党员群众退牧还草4000余亩,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红柳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每年为全村带来12万余元的集体经济收益。

地处索麦和噶尔两村的昆莎产业园,是一个集饲草林果种植、奶牛肉羊养殖、饲料加工储备于一体的现代农牧科技产业园。目前,园内种植的紫花苜蓿、枸杞、豌豆、披肩草等,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不仅如此,阿里地区还利用当地土壤碱性重、昼夜温差大、适合枸杞生长的特性,在昆莎、生态产业园、加木、索麦和那木如投资建设了800亩的高原枸杞示范园,以期通过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推动噶尔县乃至全地区特色农牧基地和生态环境建设,达到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阿里各族干部群众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阿里篇章。”展望未来,阿里地委书记朱中奎信心满满。

关键词 >> 沙城,西藏阿里地区,戈壁,国土,绿化,推进,行动
分享:

相关阅读

  • 汉藏一家亲,共筑那曲情:一位汉族干部的西藏记忆

    位于我国西藏北部的那曲,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分布于各行各业,与当地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在这里,讲述的是一个为了爱情不远千里奔赴那曲,并诉说...
  • 海外留学生高原行:认识更立体的西藏

    从传统藏纸制作技艺到现代青稞培育技术,从古老唐卡绘画到科技感十足的无人驾驶汽车……7月14日至7月20日,中国传媒大学来自美国、加拿大、乌克兰、尼日利亚等8国的8位留学生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和...
  • 西藏拉萨市力争年内实现学校供暖全覆盖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学校供暖项目是拉萨市委、市政府将学习教育成果落实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推进全市学校供暖教育惠民工程,助推党史...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