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奇雪域筑丰碑 接力写传——来自“世界屋脊”的建设者之歌

2021-08-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罗博 曹健 王沁鸥 分享: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形容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创造的发展奇迹,也许这是最生动的写照。

雪山蓝天铭记,高原大江为证。70年来,一代代建设者在“世界屋脊”克服高寒缺氧、条件恶劣等诸多困难,筚路蓝缕、艰苦奋战、开拓创新,用青春甚至生命,在城市乡村、深山峡谷、高寒牧区、广袤无人区,留下一串串艰辛的奋斗足迹,谱下一曲曲奋进的建设者之歌,也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雪域高原已换了人间,新一代建设者接过接力棒,在新时代续写着新的传奇。

开拓之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70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繁华的街道、延伸的公路、供氧的酒店等,都是西藏巨变的见证。”张国华的二女儿张小康满是感慨地说。

时光回溯,1950年的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召开进藏誓师大会。官兵们惊讶地发现,会场还有一个小女孩——军长张国华刚满3岁的女儿难难。

“今天我把女儿带到会场,就是要表明我的态度。不但我要进藏,我老婆要进藏,就是我的女儿,也不留在其他省市,也要跟我们一道进军西藏。”张国华动情地表示。后来,难难成为进军西藏路上牺牲的第一个“战士”。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

当时的西藏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进军西藏的人民解放军爬冰卧雪,修路架桥,开荒生产,第一座茶场、第一所新型学校等陆续开建,雪域高原唱响开拓建设之歌。进藏部队不住群众房,不吃群众粮,还帮村民把水缸添满,把衣服送给穷苦农奴,以真心换来真情。

在“世界屋脊”,在生命禁区,子弟兵让西藏人民第一次认识了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人民军队。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高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1954年,康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进出西藏的两条“大动脉”。康藏公路被称为“世界公路地质灾害的博物馆”,11万军民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与决心,牺牲2000多人,在雪域高原筑起“神奇的天路”。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不断选派干部进藏工作。42年前,35岁的孔繁森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毅然来到西藏。

为调查地方病成因,他爬到海拔5000多米的水源处取样;考虑到农牧民缺医少药,他下乡自带常用药相送;为保障收养的3名地震孤儿生活,他偷偷跑去医院献血……

1994年,时年50岁的孔繁森因车祸殉职。当时,他的身上有两件遗物:8元6角钱和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青山悼赤子,雪域埋忠魂。高原建设先锋在艰辛中,谱下一曲曲开拓者之歌。

奋斗之歌:“总有种力量让我们心潮澎湃”

藏北双湖县是全国海拔最高县,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其他省市的40%左右,被称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

1979年,双湖设立临时加油点。今年58岁的占堆是首任站长,在双湖初见时,其双手明显肿大的骨关节格外引人注目。

“极其艰苦的条件导致严重的风湿病,我双腿先后进行了8次手术,现在还得依靠拐杖行走。”占堆说,保供应的艰辛与付出远超想象:运趟油来回1000多公里,全是土路,每次拉油都要备上一两个月的糌粑;加箱油,需人工操作手摇加油泵半个小时,冬天满手冻疮是常态……

42年过去了,站长已换到第5任,员工也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加油站却始终矗立在双湖。

“农牧民有需要,再难也得坚守!”第5任站长次旦巴宗深有感触地说,“加油站是高原不可或缺的‘生命输血站’,双湖医疗条件有限,一旦有人突发疾病须紧急加油快速外送。”

“每当这时,心情久久难以平复,觉得我们的坚守很值!”次旦巴宗说。

在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畔,相似的坚守故事也在发生。华能集团雅江公司林芝水电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明友和同事们,已在林芝施工7年。

七载奋战,只为一条通往“莲花秘境”墨脱县的路。

墨脱县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三面被高大山脉阻隔,一旦大雪封山或发生泥石流等灾害,这里就成了“高原孤岛”。

2013年第一条进出通道扎墨公路通车,随后第二条通道派墨公路的修建也提上日程。

困难远超想象。派墨公路仅长68公里,却已修了7年,因地质条件复杂,很多路段修了断,断了修;沿线落差近3000米,一些施工人员频繁在高低海拔间“切换”,身体明显不适。“苦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到这里来,就是要干一番事业的!”王明友说。

今年32岁的次旺顿珠是王明友的同事,曾随父亲跋山涉水背物资、徒步走出墨脱求学。“这是条意义重大的公路!”次旺顿珠说,爬雪山、过深沟,人背马驮运物资,充满艰辛和危险的翻山道,曾是多少墨脱人共同的心酸记忆,而现在又一翻山线路被打通,墨脱人进出即将有“双保险”。

在一批批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下,今日的西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与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全面实施;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1902.74亿元,较和平解放初期增长超320倍。

走进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藏式建筑鳞次栉比,高山牧场、森林雪山与蓝天白云,共同组成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画。“看到藏族群众经营的民宿红红火火,不少老百姓在旅游区找到稳定工作,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发自内心地高兴。”广东省援藏干部胡雄英说。

2013年来到西藏,之后主动申请延长援藏期限,做完甲状腺手术不久又毅然返藏,只因他割舍不下旅游小镇的发展。“希望能将推动旅游小镇发展的设想一一实现,让其更上一层楼。”胡雄英说。

和胡雄英一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茬接一茬,先后有9682名优秀干部前来支援西藏建设。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带着高原特有的古铜色,他们同300多万高原儿女一道奋斗、一道跋涉,用八方汇聚之力改变着高原,诠释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优势的“援藏精神”。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当时代召唤与个人价值在雪山草原间汇聚,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奋斗者之歌激越奏响。

青春之歌:“这是片放飞梦想的热土”

有人说,青春是用来逐梦的;有人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有人说,青春是义无反顾的奔赴与热爱。新时代的雪域高原上,无数年轻人筑梦、逐梦、圆梦。

33岁的德庆玉珍创立的机构聚焦为女孩、社区青少年等提供创新教育。

德庆玉珍先后考入江苏南通西藏班、北京大学,毕业后又赴美求学。

行走万里,德庆玉珍最惦念的仍是家乡。2015年,她坚定地回到拉萨创业。彼时,“公益创业”在西藏还是超前的概念,但她和伙伴们坚持了下来,因为她始终牢记初心:用自己的所学,为教育公益领域带来改变。

德庆玉珍怀揣梦想返藏,而29岁的张庆冲,他的新梦想是在西藏筑起的。5年前,他来到西藏工作。一次偶然机会,让他开始走访健在的十八军老战士及其后人。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信仰与梦想有了更深理解。

“许多老同志进藏时不讲条件,不提要求,需要他们去哪儿,就去哪儿,并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的就是建设一个新西藏。”张庆冲说。

张庆冲特意将“老西藏”的故事整理成党课,四处义务宣讲。他尤其喜欢去学校讲,孩子们也总是听得入神。“这些创业者、建设者的故事,值得认真倾听、不断传播。哪怕讲几十年,我也愿意坚持下去。”张庆冲说,这是他的使命与梦想。

70年弹指一挥间,“新西藏”被时代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而建设者的初心仍然血脉相传。“90后”小伙赵卫星曾参与川藏铁路拉林段藏木特大桥修建,他和项目部小伙伴平均年龄29岁,多是“90后”。

“年轻就是用来拼搏的。能参与川藏铁路建设,既是沉甸甸的责任,也是难得的人生经历。”他说,“在攻下一个个世界级、全国级难题中,大家学到新知识,积累下宝贵经验,下一步转战川藏铁路雅林段,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继续为高原铁路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今天的西藏日新月异,新一代建设者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续写着一首首无限可能的青春之歌。

时代大潮中,精神总是历久弥新。“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孔繁森精神”“援藏精神”……滋养一代代建设者的精神丰碑在高原熠熠生辉。

关键词 >> 世界屋脊,屋脊,建设者,丰碑,雪域,接力,来自,建设,世界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