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守望“云端”证初心——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气象人为地球“测体温”

2023-05-06 来源:新华社 分享:

瓦里关山,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3800米,气温最低可达零下25摄氏度。气候环境极为恶劣,方圆10公里渺无人烟。

在瓦里关山顶,矗立着世界气象组织唯一设立在亚欧大陆腹地的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站)。

1994年建站以来,一代代瓦里关气象人接续奋斗,忍受荒野中的孤独,克服常年高原反应的挑战,以“耐得住寂寞、攀得上高峰、守得住初心”的精神不断向科学高地进发。凭借近30年积累的海量数据,瓦里关本底站科研团队绘就业界闻名的“瓦里关曲线”,这一曲线成为证明全球气候变化、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也极大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云端”坚守:为地球“测体温”的气象人

5月初,瓦里关山依旧白雪皑皑,山体巍然挺立、云雾缭绕。

这是4月6日拍摄的瓦里关本底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总有人问我瓦里关在哪里,我都会回答:在云端!”59岁的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黄建青,翻看已然泛黄的一张张老照片,讲起瓦里关本底站建设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开始实施全球大气监测计划,在不同地区陆续开展全球大气本底观测。1989年,我国政府开始全球大气本底站的选址工作,经过反复遴选,地处青藏高原的瓦里关山进入专家视线。

 1994年9月17日,瓦里关本底站挂牌成立,担负起为地球“测温”的重要使命。

 瓦里关本底站是32个全球大气本底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座,也是唯一设立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本底站。

 建站初期,山上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高原上睡眠本就不好,山风凛冽,我们经常被风吹击门窗的噪声吵醒,整夜失眠几乎成为常态。”黄建青回忆说,高海拔的工作环境让观测员的身体健康面临挑战。“走快了就气喘吁吁”“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是许多观测员的共同经历。

 5月的一天,雪后初晴,碧空如洗。瓦里关本底站的两名“95后”观测员时闻和杨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时闻正在检查仪器。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检查仪器、记录数据、更换采样膜、采集大气样本……他们每天的工作,在旁人看来简单枯燥,但极为重要:如果观测数据不准确、不连续,对于后续气候变化研究和决策判断就会产生严重误导,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时闻(左)和杨昊(右)在开展气瓶采样。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当天,室外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两人的脸冻得通红,但他们工作时依旧一丝不苟。“站里的前辈曾在山上不顾呼吸困难跑了几百米,就为了找回被大风吹走的记录资料。现在山上条件越来越好,我们必须像他们一样认真严谨。”杨昊说。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时闻(左)和杨昊(右)在准备开展气瓶采样。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不知不觉间,工作已临近中午12时。回到休息室,杨昊煮上两盒泡面,这是当天的午餐。“山上海拔高,水的沸点低,泡面还需放进微波炉加热。”杨昊告诉记者。

走进厨房,记者没有看到燃气灶、炒锅、食用油等物品。问询后方知,尽管本底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为了不影响大气本底观测数据质量,山上一直禁止生明火做饭,速冻饺子、泡面等是瓦里关本底站工作人员一日三餐的常见食品。

时闻和杨昊都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同班同学,两人在2021年毕业时不约而同报考了瓦里关本底站。

“每天的观测数据是判断大气成分变化的重要依据。”杨昊说,“我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为地球‘测体温’的人,每当想到这里,我会很有成就感。”

接续奋斗:情系高原守初心

瓦里关山是一座孤山。从青海省会西宁出发,西行至青海湖东畔,再一路往南,辗转行至瓦里关山脚下,远远望见矗立在山顶的本底站。

“大气本底观测需要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近30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两个人在山上值班。”瓦里关本底站技术骨干王剑琼说,值班人员每10天轮换一次。

一个又一个10天轮转,坚守精神在岁月流逝中传承。

自2003年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环境工程专业毕业以来,今年42岁的王剑琼跟“90后”年轻人一样,坚持在山上轮流值班。

“刚到瓦里关山时,我的高原反应特别严重,晚上睡觉胸口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常常喘不过气。”王剑琼说。

本底站各类高精度观测仪器多,一出故障,返厂维修耗时耗力。“不能啥都等着专家教。要想确保大气本底观测不出纰漏,必须对站里的设备了如指掌。”王剑琼暗暗下定决心。每当有专家上山检查或维修,他总会跟在后面“偷师学艺”。各种设备说明书,也成了他手边的必备读物。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时闻(左)和杨昊(右)在记录监测数据。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如今,王剑琼不仅熟练掌握本底站各种仪器的操作,更是维修仪器的高手。

凭借多年艰苦付出,王剑琼于2016年被科技部授予“最美科技人员”称号。“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属于我们每一个坚守一线的瓦里关气象人。”王剑琼动情地说,第一次登上瓦里关山顶,自己就有一种归属感,下决心在这里做出一番事业。

无论是老一代观测员,还是入职不久的年轻人,头顶云端、脚踏实地,一代代的瓦里关人接续坚守山巅,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向着科学高地进发,用青春和热血坚守着高原气象人的初心。

由于科研成绩突出,瓦里关本底站在2009年被科技部授予“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瓦里关温室气体观测团队被周光召基金会授予“气象科学奖”。

“瓦里关山是圣洁的科学之山,近30年来瓦里关气象人的不懈辛劳,为大气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的评价,正是瓦里关气象人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云端”的真实写照。

把脉地球:绘出最美“瓦里关曲线”

在群山耸峙的青藏高原,原本鲜为人知的瓦里关山,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大气科学高地。印着“瓦里关”坐标的各类大气本底观测数据,带着地球气候变化的印记,从青藏高原“走进”了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和气候变化报告,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国际气候协定的重要依据。

瓦里关本底站多年观测数据显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递增。时任站长德力格尔带领科研团队绘制出1995年至2015年21年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经过国内外专家严格的对比分析,其与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天文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观测数据完全吻合。

于是,“瓦里关曲线”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瓦里关气象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换来这条‘瓦里关曲线’。”德力格尔表示,曲线揭示了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与气候变化的深刻关系,成为证明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的有力证据。

如今,瓦里关本底站可以全天候、高密度准确观测30个观测项目共60多个观测要素,每天产生6万多条数据,观测体系覆盖主要大气成分。瓦里关本底站还与国内外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开展数十项科学研究和试验。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在交接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艳 摄

“瓦里关本底站积累了近30年的观测数据,这是我国气象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现任站长李富刚说,在未来的“双碳”工作中,瓦里关本底站将继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瓦里关本底站从蹒跚起步,到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技术、观测设备、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不变的是瓦里关气象人“云端”守望的初心。

4月6日,瓦里关本底站观测员在交接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站在瓦里关山顶望去,本底站80多米高的梯度观测塔巍然耸立,仿佛一架云梯直接天宇。它默默守望着脚下这片土地,记录着大气变化的点点滴滴,更见证了一代代瓦里关气象人的坚守与奉献。

文字记者:陈凯、周盛盛、李占轶

视频记者:王艳、李占轶、周盛盛

海报设计:段媛媛

编辑:李民、朱舜、戚文娟、任正来、侯帮兴、邬金夫

统筹:方思贤、何雨欣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