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守望高原,看见世界”, 樊成岩:用生态化思想进行一场教育变革

2023-05-08 来源:新华网 作者:史依灵 苏日娜 分享:

“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并对其生命特征予以发现和挖掘,通过创设生命成长的空间与条件促进生命发展与完善,使生命的价值得到提升和拓展。”近日,在沪参加2023年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的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玉树实验学校校长樊成岩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高原生态教育是唤醒生命、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教育。

在沪参加2023年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的樊成岩。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海拔3670米的高原上,矗立着一个挺拔的建筑群,一排排红墙白顶的建筑在群山环绕下显得生机勃勃。这是由北京市教委、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和玉树州政府团结协作,于2019年创建的寄宿制高中——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玉树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玉树实验学校”)。

三年前,和这所新校舍同步“上岗”的还有校长樊成岩。他从西宁奔波一千公里来到这里,与1500多名学生同吃同住。三年过去,他和团队深耕生态教育,让“不被定义”的课程在高原学生们的生活中迸发璀璨星光。

唤醒生命:让守望的种子生根发芽

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的玉树实验学校,被乃嘉玛、日仁波齐、杂冒寺和扎嘉莫谢四座神山环抱,又有澜沧江平缓的流波蜿蜒环绕,自然景观“雄奇壮美”。

从城市到乡村,樊成岩在震撼于三江源自然生态的同时,也犯了难。一面,1500多名学生均来自藏族农牧民家庭,从小就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他们:“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另一面,当地老师都是刚入职的新教师,教学和管理经验尚还欠缺。

如何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开展怎样的教育模式?接踵而至的问题,引发了樊成岩的深思。

在囊谦的日常生活中,樊成岩观察发现:同一环境下的水培植物中有一株连续几周看似毫无动静,却在不经意间爆发出了蓬勃生命力,一下子变得根儿深杆儿壮,长势远超先发芽的植物。

“如果有了对这株植物生命的理解,我校的教育就会找到适合的生态路径。”樊成岩当即决定,要用生态化思想开始一场“守望”和“看见”的高原教育变革。

“守望高原,看见世界”,樊成岩用八个字来概括这一高原生态教育路径。樊成岩认为,既要尊重当地生活习俗,传承本土优秀文化教育,同时应赋予学生看见世界、拥抱未来的格局和能力。“‘守望’是对高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对高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看见’是对生态教育不断迭代更新的持久动力。”樊成岩解释说。

特色课程:追寻生态教育的新样态

青海玉树盛产虫草、黑青稞等高原特色植物,虫草也是当地农牧民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每年冰雪消融之时,当地农牧民开始争分夺秒采挖虫草,还给孩子们专门放“虫草假期”。

“要发挥教育的力量,让孩子们在学校课堂中完成生活课程。”针对这一独特的地域现象,玉树实验学校的校本教材《冬虫夏草采挖》就此诞生。

樊成岩介绍,《冬虫夏草采挖》分三部分普及了如何挖虫草、如何卖虫草、如何研虫草,教会学生如何安全、绿色、高效的采挖虫草,也帮助他们拓宽销售思路。

在樊成岩看来,与当地生产劳动相结合,完成了学校校本课程的拓展与实践,帮助学生提升了劳动素养和财商能力,更是对劳动课程形态的一次重构,设立项目学习研究制,通过真实的劳动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年来,玉树实验学校依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态资源,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建立“全人美好课程体系”,创设了一系列特色浓郁的五育课程。樊成岩说,玉树实验学校把“地方特色”作为驱动学生深度参与、探索学校五育课程的关键点。陆续开设《冬虫夏草采挖》《黑青稞种植》课程,让孩子们与自然亲密接触;开设《玉树咗玛编织》《囊谦黑陶制作》课程,让学生感受“非遗”的魅力;开设民族舞蹈、民族马术课程,在保护民族文化、增强学生自信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

“有些课程总是在生活的不经意之间便已经形成,如何使其转变为系统的课程,让师生们有所获,灵感可能来自于一瞬间的火花。”樊成岩坦言,每一门课程的创设都是精心设计的,从“不被定义”逐步到“被定义”,这些课程正在学生们的生活中迸发璀璨星光。

看见世界:生态教育不断更新的持久动力

“如果说‘守望’为生态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那么‘看见’就是生态教育不断迭代更新的持久动力。”樊成岩认为,“守望”高原的教育需要不断地“看见”与“被看见”。

樊成岩解释说,眼中有生活,就是要用生态教育视野关注高原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传统文化,同时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环境与未来生活渴望;眼中有世界,是要在生态教育实践中不断与世界接轨,不断对生态教育进行创新,以期学校教育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生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高原教育有所收获”。

早在樊成岩任职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期间,他就力推不同学段的学生走出校园,并深度实践了研学中“看见世界”的课程——“行走中见未来” 研学旅行课程,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这些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学会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增进了学生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来到玉树后,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樊成岩尝试了赴江西萍乡的行走课程,组织十余名优秀高一学生到江西萍乡异地研学,让他们打开了自己的生活视野,也打开了学习的视野。在研学基地——白扎乡盐场,高二学生们运用高中化学必修课《海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学到古法制盐的理论知识,结合对井盐开采和制作的实地观察,尝试着古法制盐。

在樊成岩看来,生态教育的持久动力还在于“被看见”。 三年来,学校遵循教育客观规律,自我实际发展需要摸索出的生态教育就是学校对于高原教育理想的合理性建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种高原教育经验需要‘被看见’。” 樊成岩说,“被看见”将成为学校生态教育的一面镜子,从镜中看到生态教育的实际现状,从镜中反思生态教育理念,继而能够时刻保持与时俱进、与世俱进,所培养的建设高原的人才也必将与世界眼光接轨,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如今,玉树实验学校高原生态教育的目标已十分清晰:培养具有玉树情怀,能够反哺家乡,建设高原的人才。“希望学生们通过课堂看到自己的无限可能,也希望能够通过无限可能的课堂培养学生们的高原情怀,未来能够反哺高原。”樊成岩说。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 探访帕米尔高原上的“桃花源”:渐展“富村山居”图

    立夏时节,沿着中国最西边的县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向西南出发,群山寂静,雪峰耸立。行车50余公里后豁然开朗,记者来到了乌恰县康苏镇。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间绿树...
  • 西藏学者:寄宿制教育更应以当地人视角去理解

    “当谈到寄宿制教育,我们需要从那些有过亲身经历的具体人物和他们的感受中理解寄宿制教育。从人类学角度而言,我们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认识,而应该尽可能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现象。”近日,西藏...
  • 高原之子

    高原的午后,他依然是那身鲜明的装扮——个子不高、身材瘦削,戴一顶藏式毡帽,稀疏的发梢已由白色转成黄色;身穿白大褂,左胸前别着工作证,还有一枚鲜红的党徽;白大褂里面,还是那件酒红色毛衣,那是...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