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探访江源:“三生”和谐守护“中华水塔”

2023-06-30 来源:新华网 分享:

湿地面积逐年增加、稀有野生动物频繁现身、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近年来,长江源区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修复、移民搬迁等方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和谐。

2023年6月8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的牦牛在吃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杰 摄

夏日高原,碧空如洗,长江源区牦牛转入水草丰美的夏季草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党支部书记久美旦周正盘算合作社牦牛的出栏安排:“前面刚卖了200头,还有900多头存栏,今年村民分红又能上台阶。”

珍秦镇十一村位于嘉塘草原腹地,距长江上游通天河约50公里。50岁的久美旦周见证了村里草原从退化到复绿。他回忆说,过去分草到户,各家用铁丝网圈起草场,“牛羊越来越多,围栏里的草都‘啃秃’了”。

在平均海拔超4500米的长江源区,牦牛、藏羊是当地牧民世代依赖的生计来源。一些区域过去牛羊超载,生态恶化。

这是2023年6月8日拍摄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嘉塘草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杰 摄

2016年,珍秦镇十一村组建起专业养殖合作社,牧民用牦牛和草场入股参与分红。全村13个养殖点的20多万亩草场全部拆除围栏,按照冬夏划区恢复轮牧。久美旦周说:“从圈养到轮牧,生态畜牧养殖既保证牛羊按期出栏,又能让草场有充足时间复绿。”轮牧实施以来,全州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连续多年增长,到去年已达62.31%。

2022年7月18日拍摄的长江干流通天河起点囊极巴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搬迁安置,休养生态。包括长江源在内的三江源地区,过去20年来累计安排约10万农牧民通过易地搬迁等方式过上安居生活。

在位于海西州格尔木市南郊的长江源村,石板铺成的街面平坦宽阔,两旁藏式民居错落有致,特色餐馆招呼游客忙得不亦乐乎,村民脸上笑容洋溢。

2004年,百余户牧民搬离了高山上长江源头的游牧帐篷,从此迁居至此。年近70岁的更尕南杰是其中第一户,也是长江源村的老支书。“过去牧民只能养牛羊,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更尕南杰说,现在衣食住行医条件大幅改善,“村民依靠汽车维修、藏服加工等产业,去年人均收入已超过3万元”。

过上幸福生活,当地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也更强了。在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县”的青海省治多县,活跃着一支80多人的环保志愿队。过去10多年来,志愿者捡拾、清理垃圾的足迹遍及全县各地。志愿队发起人江文朋措说:“大家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守护好长江源的绿色生态。”

这是2022年7月21日在长江源地区拍摄的河道。新华社记者张龙 摄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引领长江源生态日益向好。青海省生态、水利等部门数据显示,长江干流青海境内水质多年保持在Ⅱ类、水质状况优,长江源自产水资源总量近年来总体稳定,可可西里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水源涵养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等指标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得以明显提升和巩固。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