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雪顿节前聊藏戏

2023-08-1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晓勇 分享:

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措麦藏戏团部分演员。 记者 格桑伦珠 摄

雅砻扎西雪巴小演员。 记者 格桑伦珠 摄

拉萨市其玛卡藏戏队演出场景。记者 格桑伦珠 摄

“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小朋友戴上藏戏面具,感受非遗文化。记者 格桑伦珠 摄

起源:从仪式到“阿吉拉姆”

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即将来临。说起雪顿节这一拉萨年度民俗文化盛事,除了主打吃酸奶、过林卡,其最大的看点还有藏戏汇演。

据老人回忆,从前每临雪顿节,西藏各地著名的民间藏戏团要克服种种困难,尤其是交通带来的不便,提早多日从各地赶来,齐聚拉萨,等待演出日的到来。

这也是藏戏迷们每年可以在哲蚌寺、罗布林卡、宗角禄康尽情领略观赏、过足戏瘾的绝佳时机。作为拉萨一年一度最古老的节庆之一,雪顿节也被称为“藏戏节”。

关于藏戏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在此提及两点:一是传统仪式,即“羌姆”;二是公元8世纪的白面具藏戏,关于这一说法,据《西藏王统记》记载,公元8世纪,在松赞干布颁发“十善法典的庆祝大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时西藏各种歌舞技艺和表演艺术,已经同场演出,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藏戏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

援引著名戏剧家、理论家刘志群先生的话:“藏戏是个很古老的剧种。起源可追溯至1200年前,即中唐时期;而初步形成于普遍传说的十四、五世纪的唐东杰布时代。”

如刘志群先生所言,关于藏戏的历史,总是绕不开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唐东杰布。

唐东杰布的故事在西藏流传甚广且极具神话色彩。他是西藏历史上的大成就者,更是受西藏人民爱戴和敬仰的传奇人物。唐东杰布意为旷野之王,他常怀悲悯百姓之心,一生关注民间疾苦,曾发宏愿,不论付出何种代价,此生要为百姓修建桥梁。

为募集造桥资金,他行医治病,募集铁块铁环;利用自己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游说人们捐资修桥;他还开采铁矿,亲自抡锤打铁。

而至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资金,劝邀当时山南琼结地方的七姐妹组成演出队,由他亲自改编传统的对白剧和歌舞曲,加入人物故事情节,打造出一个属于藏族特有剧种——“阿吉拉姆”即藏戏。就这样,怀着为人间疾苦发声出力的初衷启航,在此后的几百年里,藏戏开启了一场由民族到世界的文化盛宴。

唐东杰布因此被视为藏戏的鼻祖。今天,在每一场藏戏演出里,都可以见到唐东杰布的形象被藏戏演职人员感念。

发展:从民间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是一门以歌舞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艺术,它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是西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西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藏语中,藏戏被称为“阿吉拉姆”,意为“仙女姐妹”,得名于唐东杰布组织的七姊妹演出队。这也是距今有600余年发展历程的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白面具藏戏的原型。

唐东杰布对流传于琼结宾顿流派的白面具藏戏进行改编、创新,随着时间发展,形成了蓝面具戏之迥巴藏戏,标志着藏戏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作为西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种类,藏戏的直接源头是藏族民间说唱艺术,配以民间音乐、歌舞、绘画(化妆)等。

17世纪,逐渐兴盛的藏戏形成了以唱、诵、舞、表、白等形式为主的生活化的表演程式。原系广场剧的藏戏,以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等为主,在西藏流传开来。

相传,藏戏传统剧目有“十三大本”。至今,仍经常上演的则是被称为“八大藏戏”的《文成公主》《诺桑王子》《朗萨雯波》《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

从20世纪50年代回溯至今,西藏社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跨越了上千年的历程。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民间文化的集大成者,藏戏,或者说藏戏表演者的身份也在新西藏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带着泥土的气息走来,不仅成为当今学界的研究对象,而且成为了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人、继承者,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西藏各地的藏戏艺术流派进行了全面挖掘和普查、抢救和保护、发展以及创新,成立了专业藏戏艺术团体,培养了一大批藏戏表演、创作和研究人才。如今,改编、创作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藏戏的表演内容和形式更趋丰富多元,表演技艺与艺术内涵更趋完美。

近年来,藏戏艺术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地方特色浓郁、群众基础扎实、发展前景广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06年5月,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藏戏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现状:广场与舞台的百花齐放

藏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集成西藏文化艺术的精粹,拥有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西藏社会、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以及人文类学科的珍贵资料。

在西藏,藏戏的主要流传地在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区。阿里和昌都两地有零星的传承和发展。

一项由自治区群艺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全区藏戏队伍最新现状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藏戏队154支,其中,专业院团1家、民营藏戏队6家、民间藏戏队147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3名。

民间147支和民营6家藏戏队伍中,拉萨28支、日喀则85支、山南35支、昌都4支、阿里1支。在西藏最负盛名、规模较大且传承时间较长的有拉萨城关区娘热藏戏队、雪藏戏队、堆龙觉木隆藏戏队;日喀则昂仁日吾其迥巴藏戏队、仁布江嘎尔藏戏队、南木林湘巴藏戏队;山南雅砻扎西雪巴藏戏队、琼结卡卓扎西宾顿藏戏队、错那市门巴阿吉拉姆藏戏队、浪卡子曲括子藏戏队;昌都江达岗托藏戏队、左贡田妥寺藏戏队、强巴林寺藏戏队;阿里普兰科迦藏戏队。

被称为“藏戏最古老的真化石”的山南雅砻扎西雪巴藏戏队,最初由唐东杰布创立。其舞姿、腔调都保留了古时的特色,因而也受到戏迷们最普遍的尊崇。一直以来,这个剧团的招牌剧目是《诺桑王子》。历史上,雪顿节第三天,该队要在罗布林卡献演这出剧目。

过去,每个民间藏戏队都有一两个招牌剧目。如今,每家民间藏戏队伍多了几个拿手剧目。拉萨城关区娘热藏戏队更是能完整演绎“八大藏戏”。

据悉,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目前,自治区文化厅授予了全区154支藏戏队伍“藏戏传习点”的称号。

此外,1960年11月,在原觉木隆藏戏班的基础上,自治区藏剧团正式成立。成立至今,该团以挖掘研究、传承保护、发展创新和传播引领藏戏事业为己任,经过几代藏戏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使古老的藏戏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集编、导、演、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省级专业戏曲院团。

截至目前,自治区藏剧团已完成《白玛文巴》《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波》《苏吉尼玛》及《文成公主》六部藏戏的改编,即从广场到舞台的演绎工作。该团计划今年完成《顿月顿珠》的改编;于2024年完成最后一部《智美更登》的改编。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