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文化惠民暖人心 幸福生活再“加码”——西藏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4-25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张原 分享:

 申请百余个非遗项目,创作千部艺术作品、组织万场演出规模、培养十万文艺大军……

  近年来,西藏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创作市场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优秀作品,大力推进文化铸魂和文化赋能,确保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建强基层队伍 丰富文化供给

  演员人数从过去的18人增长为53人,年龄跨度从14岁到45岁;能还原演绎《卓娃桑姆》《文成公主》《苏吉尼玛》等八大经典藏戏;创新编导推出《牦牛舞》《孔雀舞》等歌舞剧目,这就是活跃在群众视野里的城关区娘热艺术团队。

  “九十年代,我父亲格龙出资建立了藏戏排练场。此后,他把大把的精力和收入投进了艺术团,让艺术团拥有了宽敞明亮的排练厅、办公室和厨房。”中国西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城关区娘热艺术团第二任团长米玛说,多年来,娘热艺术团每年都会为群众开展义务演出。与此同时,艺术团还不断推陈出新,以当代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编排了一系列充满人文关怀的小品,让群众在欢笑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娘热艺术团是西藏众多活跃在基层的艺术团的缩影。日喀则市康马县的康马“乌兰牧骑”文艺队创作演绎了一大批优质文艺节目,广受当地群众欢迎;阿里地区措勤县艺术团紧扣当地实际,精心编排节目,《天边牧人》《金色弹舞》等节目入选央视相关栏目;那曲市申扎县马跃乡文艺演出队在藏北草原深处高唱党的恩情;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康乐新居演出队为丰富易地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各族群众的点赞和鼓励。

  长期以来,西藏各县级民间艺术团为基层农牧民带去了藏戏、话剧、歌舞等文化演出。为支持群众文艺演出队建设,自2020年起,西藏对每个行政村文艺演出队每年补助5万元,主要用于演职人员误工补贴、购置演出服装道具等。同时,为丰富基层演出队节目内容,西藏组织实施了“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为县区艺术团、村级文艺演出队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教学的优秀文艺作品。

  数据显示,目前,西藏已建成约5500支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全覆盖,加上76个县(区、市)艺术团,文艺演出人员总数近10万人,平均全年举办公益性演出约4.4万场次、受益群众达300万人次,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优化公共服务 惠及千家万户

  近年来,西藏以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为引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自治区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西藏新创改编了《幸福歌声在路上》《盛世欢歌》《奔向新时代》《羊卓姑娘》《阿里不再遥远》等诸多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1500余部。

  同时,西藏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依托“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邀请福建、重庆等兄弟省市文化部门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西藏,开展了“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有效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此外,积极推动区内群文活动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直播,培育西藏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提升西藏群文活动的影响力,扩大覆盖面。先后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直(录)播西藏自治区乡村文化活动年启动仪式等活动,观看总人次达百万以上,惠及群众超3700万人次。

  激活非遗资源 打造靓丽名片

  近年来,西藏不断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古老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藏戏、格萨尔、藏医药、唐卡等一大批文化瑰宝走出“深闺”、变成“真金白银”,在成为西藏敞开怀抱走向世界的一张张文化名片的同时,拉动了一批围绕非遗的行业和就业,为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助力“加码”。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塔巴村陶器曾一度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推动成立了西藏弥盛塔巴陶瓷有限公司。公司在保留西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装饰技术,从坯体配方、成型工艺、釉料配方到烧成工艺等,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开发,进一步打通礼品、日用品、酒店消费品三大销售渠道,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在山南市泽当镇西藏哗叽服饰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手中的梭子在织机上翻飞。经过精梳、染色、捻线、纺织等18道工序,“泽帖尔”面料制作完成流向市场,为工人创造一月4000余元的收入。

  专家表示,在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创作主题单调、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把民族非遗与文化创意有效对接,不但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还能借由市场化的运作与推广获得经济收益反哺非遗保护事业,可谓一举两得。

  如今,西藏通过持续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依托“非遗+旅游”“非遗+生态”“非遗+扶贫”模式,不断探索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像藏香制作工坊这样以非遗工坊为亮点打造的特色旅游点,在西藏已有约120家,直接带动了2000余户30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000余元。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西藏故事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面向新时代,西藏广大文化工作者必将坚守初心情怀,用文化的力量致敬时代,为人民而绘、为时代而歌、为人民而舞、为民族复兴而颂,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情意。

(责编: 常邦丽 )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