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文化中国行丨黑水色尔古藏寨:“中国嘉绒藏族第一寨”的变与不变

2024-05-10 来源:四川在线 分享:

四川在线记者 徐中成 阿坝观察 刘文佳 杨玉红

从成都平原出发,沿国道213一路向西,穿梭于瓜果飘香的岷江河谷。沿江逆流而上,在奔腾的猛河河畔、黑水县的东南大门,坐落着一处特别扯眼的藏寨,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嘉绒藏族第一寨”的黑水县色尔古镇色尔古藏寨。

从河谷远远望去,整个藏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古朴雄伟。这里也是过往游客的一处重要打卡点,每天接纳着天南地北的来客。

色尔古藏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因其独特的藏式建筑、民族风情、红色文化,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日,四川在线记者来到这里,在实地行走中,透过这座千年古藏寨,感受独特的建筑之美与文化底蕴,探寻在变与不变之间传承发展的密码。

色尔古藏寨。

传承不变,靠古老藏寨吸引人

拾阶而上,走进色尔古藏寨,听流水潺潺,感受整个藏寨的严谨布局,阶梯密布、纵横交错,初临其中,如进八卦阵,形成攻防一体的要塞堡垒,让人乐而忘返。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下,防御功能筑就了色尔古藏寨最初的布局之基。

碉楼式的藏寨建筑用片石和黄泥调浆砌墙,一般为三层。“碉楼底层稍大,逐层斜上,呈台柱形,基础十分坚固,所以修建多年而不垮。”色尔古镇党委副书记刘善勇介绍,整个老寨分三部分,山势较高的,称之为“上寨”,占据险要地势,可以居高临下御敌;山势较低的,称之为“下寨”,拥有复杂的地下通道和水网,易于驻守;西侧隔着山沟区域称之为“娃娃寨”,寨屋顶户户相连,突显空中优势。房屋拐角处密布射击孔,能有效防御接近的外敌,兼具排烟和采光的用途。

历史上,色尔古藏寨具有很强的战略作用,与黑水瓦钵梁子山共同形成了一个“一寨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就在色尔古建立了黑水境内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那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也曾设在古寨内。”刘善勇说,近年,黑水县对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进行了挂牌保护。室内还陈列着徐向前元帅当年睡过的床、用过的马灯、马鞍等用品。

漫步古寨,听着宏大、低沉的铜钦声,回看整座色尔古藏寨,一下便使人回想起弥漫战火硝烟的时代。独特的感受,也深深烙在游客心间。

为保护老寨,黑水县今年还编制了《黑水县传统村落风貌导则》,严格控制传统村落保护区及周边建筑的风貌,传承嘉绒藏居特色。同时,每年定期组织工匠培训,建立起本土传统工匠队伍,涵盖木匠、石匠、漆刻画师等传统技艺。目前,全县已培育传统工匠800余名。

观念在变,用旅游打开新生活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村民们在毗邻老寨的地方建起新寨子,满足现代化的居住生活需求。同时,依托老寨独特的藏羌文化和红色文化,村民们搞起旅游,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新老藏寨生机勃发。

今年“五一”前,四川20多位知名画家组团来到色尔古藏寨写生绘画。“时隔20年,再来色尔古藏寨,味道依旧熟悉,记忆深刻。”中国美协会员、职业画家程绍君说,这是一座原始古朴而又神秘的藏寨,融合了藏、羌、汉等多民族文化,是藏羌文化交融的“活化石”,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在色尔古村党支部书记何金龙看来,旅游是村民们打开新生活的重要路子,“接下来,还要进一步丰富业态,采取‘村集体+公司’的运营模式,引进发展强劲、带动优势大的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和运营色尔古藏寨,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带活服务业。”

黑水县也有新规划。依托现有资源,目前,当地已对老寨制定了《色尔古藏寨综合改造提升设计方案》,着力建设“塑山、悦水、归田、创艺、雅居”于一体的藏寨旅游风景,进一步巩固“嘉绒藏寨第一寨”的地位。

色尔古特色水果基地。

业因寨生,业伴寨兴。

除了旅游,色尔古村还利用较好的气候条件搞起现代农业,种下大樱桃、苹果、青脆李等特色水果280亩,种植林下蔬菜100亩,打造核桃基地70亩。“我们要打造出色尔古的花果园,让游客来了有更多新的体验、新的耍法。”何金龙说。

老寨下的特色水果基地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标语吸引眼球,也昭示着未来的色尔古村将会更加美好。

图片、视频由黑水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