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打造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靓丽名片

2024-06-06 来源:西藏商报 分享:

一张蓝图,誓让荒山披新绿;一脉青黛,高原古城绽新颜。在第53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回首西藏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生动实践,纵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生态画卷,映现于拉萨河谷两侧山体的那一抹绿意格外清新、分外惹眼。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2021年启动实施的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锚定打造生态宜居的高原首府城市目标,几年间深入推进、南北山绿意渐浓,为推动西藏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的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累计完成营造林40万亩以上、栽植各类苗木8000万株以上;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法规制度,绿化工程标准化体系日趋完善;高标准推动质量监督管理,植树造林的成活率达到80%以上;广泛带动农牧民群众参与造林生产实践,先后有约500万人次参与,带动群众增收近18.6亿元……一项项精准举措、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件件鲜活事例,生动展现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持续见证自治区党委积极努力探索符合西藏实际、具有西藏特色、体现西藏智慧的造林模式,启示我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将拉萨南北山打造成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靓丽名片。

打造这张靓丽名片,必须强化思想引领、树牢生态理念。拉萨南北山绿化不是单纯的植树造林,而是自治区党委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两山”理念蕴含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重大政治任务的具体化、实践化。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实施好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作为扎实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抓手,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不懈把这项民生工程办实办好。

打造这张靓丽名片,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树牢系统观念。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为期10年,计划营造林206.72万亩,涉及拉萨、山南两市的9个县(区)35个乡镇,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自治区党委对拉萨南北山绿化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制定,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强调要坚持以系统工程的思维接续推进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各级各部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进一步强化规划指导引领作用,坚持整体规划、综合治理、提升效益相结合,充分利用适宜造林绿化空间,科学划定绿化用地,合理安排年度绿化任务,实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及时总结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制度、加以推广。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充分发挥好造林企业和各部门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各族群众的作用,集全社会之力加快推进工程建设,真正做到“种得活、管得好、能持久”。

打造这张靓丽名片,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树牢民生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北山绿化工程对改善拉萨生态环境、提升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承载着西藏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我们要始终从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加强组织培训,积极动员农牧民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让群众在绿色发展中见实效、得实惠。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各族群众树立绿色生活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自觉做绿色环保理念的大力传播者、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绿色文明生活的忠实践行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满眼绿色、清新空气、舒适环境的所需所盼为目标,进一步增强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我们定能奏响拉萨南北山生态治理的新乐章,定将绘就新时代美丽西藏建设的新画卷。 (西藏日报评论员)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