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心手相连 携手同行——写在对口支援西藏工作30周年之际

2024-08-2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

图为广东珠海市人民医院第七批援藏医疗队队长王振疆医生(左一)向米林市吞不绒村患者达娃桑布(右一)解释病情(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邵泽东 摄

西藏那曲市班戈县中石化小学是目前全国海拔最高的援藏小学,由中石化集团结对帮扶建立,2012年投入使用。图为班戈县中石化小学后勤副校长尼旦为学生们分发营养餐(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可在西藏的发展历程中,却是可以永久镌刻的丰碑。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援藏方针,作出了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以此为起点,西藏同全国其他省市一道走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三十年间,西藏的生产总值从1995年的56.1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2392.67亿元,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西藏的跨越令世界刮目相看,令国人骄傲。

三十年间,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援藏省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10批、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踏上西藏这片热土,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强大力量,让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霞光万丈:

中央支持是西藏发展的最大底气

江山多锦绣,枝叶总关情。西藏虽地处偏远,但中央的恩惠却是比山高、比海深。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的有关西藏工作的文稿、电报就有一百多种。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1980年、1984年,中央先后召开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方针和尽快让西藏人民富裕起来的政策。1994年,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拉开对口支援西藏的大幕,对西藏实行“核定基数、定额递增、专项扶持”等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规定对口支援省市年度援藏投资实物工作量,中央和各兄弟省市援藏规模和力度创下了历史之最。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统筹谋划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论断,强调西藏工作在边疆治理、国家治理中的特殊地位。明确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西藏有着深切的牵挂,对西藏工作有着深入的思考。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率队进藏,赴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考察,并亲自安排部署福建对口援藏工作。2011年7月,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央代表团团长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指出,努力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7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拉萨出席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要认真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努力做到“五个始终”。在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20字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和 “十个必须”。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走进“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成就展”,拉萨市民卓玛深有感触:“我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西藏每一点变化,每一项事业的进步,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国家给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是我们发展的最大底气。”

展厅里,从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到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翔实的文字资料,生动展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62个、117个、180个、189个……中央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项目成倍增长,全力发展西藏、繁荣西藏。

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至今,中央共投入25707.26亿元,支持西藏发展建设,推动西藏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亲切的关怀,激励着西藏300多万各族儿女朝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阔步前行。

攥指成拳:

全国支援是西藏发展的硬气

29年过去了,浙江省第一批援藏干部姜军依然记得初到那曲时的场景:平均每1500平方公里内只有一所小学,读完三年级又有72%的孩子失学,重复父辈挥鞭牧羊的命运。于是,当时28岁的他写下一封特殊的“家书”,向“大后方”求援:“每个杭州人少吃一根棒冰,少抽一支烟,省下的钱可以建三四所希望小学……”

姜军的信在《杭州日报》头版刊登,短短一个星期,5.6万余名市民、120多家企业捐助了225万元。1996年下半年,4所希望小学相继在那曲落成,犹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藏北草原。如今,那曲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2023年高考上线率达95.56%。

在对口支援西藏的30年间,这种故事并不少见。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带来的先进理念、生产技术、管理经验,让高原发展跑出“加速度”,缩小了西藏与区外发展的差距。

日产鲜蛋60余万枚,年产有机肥3万余吨……作为湖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产业援藏招商引资重点企业,2020年5月,武汉企业家张宏林将养鸡场开到了西藏。如今四年过去了,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科技赋能,让西藏鸡苗存活率、产蛋率从不到60%,分别提升至97%、96%,基本实现全区鲜蛋供应自给。

今年7月初,林芝农垦嘎玛农业有限公司的虾池里,一笼笼鲜活的南美白对虾被捞出,宣布西藏终于告别了本地水产养殖产业化的“空白时代”。“高原水产养殖产业化实现从‘0’到‘1’的突破,留下技术、留下模式、培养人才,高原水产就能从‘1’迈向‘100’。” 珠海援藏工作组副组长林浩生表示。

为进一步改变西藏缺医少药、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开展“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以来,中央组织协调对口支援省市(单位)选派了10批近2000名专家进藏工作,累计开展新项目、新技术4400多项,打包“移植”先进经验1800多项,填补西藏医疗技术空白2500多项,“1+7”医院门诊量比之前翻一番,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中央组织部把“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纳入援藏干部人才选派总体计划,2100余人次教育援藏人才探索推动课堂模式由“优质课堂”向“深度课堂”转变,优化教学方法200余项。帮带本地教师2500余名、团队150多个,受援的西藏21所中小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辐射带动全区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较好实现了“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的目标。

30年来,援藏已成为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助力。

“组团式”援藏、区外就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故事两翼齐飞,1.2万多人次专家学者进藏授课、8.7万多人次干部到区外培训学习……一批又一批的干部人才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一股股活力。2012年起,就业援藏工作启动,次仁旦珍、次仁央拉、泽仁巴姆……9.3万余个岗位让一批又一批西藏籍大学生走出高原,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援藏干部引进企业1140余家,打造文成公主实景剧、“拉萨好物”、白朗蔬菜等特色品牌数百个,推动西藏绿色工业、清洁能源、高新数字产业、现代服务业、通用航空产业等蓬勃发展。借助援藏省市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西藏培育打造“少而优”“小而精”的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这已经成为西藏人民的共识。

踏石留印:

接续奋斗是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志气

30年,雪域高原织就了如诗如歌的美丽画卷。从首府拉萨到三江流域,从羌塘草原到西藏江南,从狮泉河畔到珠穆朗玛,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一轮轮建设高潮,奏响了西藏发展稳定的时代强音。

1995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2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底,在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下,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西藏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西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2023年,西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9万余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一。

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全国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满怀信心,势必让高原大变样!

十届自治区党委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真理伟力转化为落实“四件大事”推进“四个创建”的强大实践动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深入开展,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提速增效,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扎实有效,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创建纵深推进。

站在新起点的西藏,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格局已然形成。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40个、模范个人189名,7市地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拉萨市7次登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西藏各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

雪莲花牌高原新型炊具、创投气体、沛德能源科技等新型产品相继面世;地球第三极、西藏羊绒等著名西藏区域公共品牌凝聚起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农牧、高新数字、藏医药、高原轻工等特色优势产业,西藏努力走出了一条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经济发展的同时,西藏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深入实施以南北山绿化工程为重点的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完善生态制度体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让西藏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最新评估显示,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西藏纵深推进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创建,坚持以重点领域、重要方向、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加快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民生改善、产业兴边、沿边开发开放、民族团结聚力、守土固边工程。21个边境县的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成小康村624个,建制村通宽带率和4G信号覆盖率达到100%……边境群众腰包鼓了起来、生活富了起来。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西藏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央支持和全国支援,但更不可缺少“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志气。

民生为大:

“向心”而行聚起西藏发展的豪气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十个必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阐明了新时代西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方向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西藏高质量发展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导向鲜明的政策助力西藏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援藏省市按本地上年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的千分之一安排援藏资金,援藏项目、资金在使用时严格落实“两个倾斜”“两个80%”的政策。

——西藏群众实现了“安居梦”,农牧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和困难职工等群体得到重点保障。

——“复兴号”动车首次开进了高原,光纤宽带、4G信号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青藏、川藏、藏中、阿里4条“电力天路”连通全自治区74个县区,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民航航线达到154条。

——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1.1万余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78%。全区孕产妇死亡率降至每十万人为38.63个,婴儿死亡率降至千分之5.37,住院分娩率为99.15%,人均期望寿命72.19岁,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全区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9万人,实现应保尽保。自2014年7月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6.1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城镇“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清零。

……

各族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越过越美。

向民而行、向心而行。中央支持、全国支援、自我奋斗,新时代的西藏物阜民丰,民生大幅度改善。藏家儿女充分享受到了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30年来,援藏干部累计资助孤儿、贫困学生近1万名,免费救治先心病、白内障、大骨节病等患者8300多名。

“独行快,众行远”“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近年来,通过结对认亲等活动,西藏332个县区、乡镇与援藏省市的284个县区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推动西藏与区外各省市人才、资源等要素流动日益频繁,这是援藏工作深度延伸,是援藏精神又一写照,对口援藏已经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

回望来时路,走好前行路。360多万雪域儿女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善作善成,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阔!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