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石榴花开别样红 籽籽同心一家亲——拉萨市城关区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025-04-14 来源:西藏日报 分享:

图为拉萨市城关区金珠西路街道举办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6周年暨“四下基层”文艺汇演活动现场。通讯员 扈显岭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调研时说:“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近年来,拉萨市城关区坚持“以党铸魂”、深耕“教育沃土”、夯实“文化根基”,稳中求进、久久为功,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心聚力助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党铸魂”,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城关区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常抓常议,先后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体方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九进”实施方案》等系列指导文件,全面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借助街道“大工委”社区和“大党委”机制,深入开展“四下基层”“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服务”“三个认识”等活动,推动民族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融合发展,同步将民族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力推进,确保了党的民族工作坚决落实到基层“最后一米”。

深耕“教育沃土”,培育民族团结“石榴籽”。城关区充分发挥“城关微讲堂”“开讲了”“石榴花开”等品牌效应,全面推进“四大工程”“六项行动”,着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灵深处。针对居民群众,统筹“线上+线下”“宣传+文艺+服务”等多种方式,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文艺汇演、传统体育运动会、书画摄影作品展等活动,累计开展宣传宣讲3500多场次、惠及40余万人次;针对青少年群体,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国旗下的讲话”“我们的节日”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全面推行各民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教育各族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基层党员干部化身为理论“讲解员”,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和掌握,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和文化故事的了解,充分发挥双语讲解作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党的科学理论、方针政策讲准、讲深、讲透,同时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史实故事、民族团结这堂思政课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斗取得美好生活的故事,切实当好党的“传声筒”,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民族群众的心里,让每一位群众都成为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夯实“文化根基”,画好民族团结“全家福”。城关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积极推出“民族团结+旅游”活动,成功打造“心连心·京藏号”品牌,共发送旅游专列6趟,接待区外游客2500余名,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区外游客“走进来”、西藏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示范;打造以民族团结为背景的舞台剧目《援藏情深》《太阳下的兄弟》,在北京通州区和区内共演出6场,得到了区内外群众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16家单位创建为区市县三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关帝格桑拉康成功挂牌为拉萨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基地。

城关区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于民族团结发展工作中,真心融入、全情进入,不当看客、不做过客,统筹兼顾好产业、生态、民生、民族发展,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结合地区特色,培育民族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关区社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用青春和汗水描绘“共荣共兴”的民族底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留下一张最美“全家福”。

城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未来,城关区将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让民族团结进步之树常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