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藏北故事】藏北,不愧为文明的摇篮

2025-04-15 来源:中国西藏网 分享:

不久前,我收到由西藏那曲市政协文史资料室赵书彬和嘎玛贡加编纂出版的《藏北古道》一书。捧着这本带着油墨香的书,我不由得想起过去30多年来采访藏北高原悠久历史文化的故事。

藏北,藏语称为“羌塘”。它位于昆仑山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尽管藏北高寒缺氧,人口稀少,但由于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很早以前它便进入世人的视野,成为青藏高原上的一片特殊地域。

从1987年起,我已记不清多少次来藏北高原采访了。其中,最令我最难忘的还是1998年至2002年,我跟随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的采访。因为那几年的科考,我们获得了包括藏北文化遗存在内的许多新成果。

图为科考人员在对纳木错扎西半岛洞穴岩画进行考察拍照(唐召明2001年摄)

特别是2001年7月17日,我跟随由地矿、岩画、动植物、藏药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科考团,先是驱车来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在这里考察湖东岸的扎西半岛洞穴岩画和湖西岸的其多山洞穴岩画。

扎西半岛洞穴岩画多使用赭红色矿物颜料,描绘的大多是远古人类狩猎畜牧、征战演练、踏歌起舞、杀牲祭祀等场景。

其多山洞穴岩画多使用黑色矿物颜料,描绘的大多是动物、人物、符号等图像,内容十分丰富。

据科技工作者介绍,西藏岩画的发生及发展主要在新石器晚期至吐蕃王朝时期之间,在西藏考古年代学分期中大致属于“早期金属时期”。

无独有偶。在后来的几天里,我们在那曲地区(现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加林山俄东沟也发现了大量石头岩画。

图为加林山俄东沟一块有岩画的大石头(唐召明2001年摄)

加林山俄东沟,铺满着油光发亮、青褐色的石头。那些有着岩画的石头有大有小,图案不一。最大的有一米多高,最小的也有两尺多。图案既有单一的牛羊、野兽和“图腾”符号,也有猎人开弓和放牧的情景,还有数个战士持盾、执矛准备战斗的场景及奔跑、跳跃和攀登的图案。其笔法简洁,表现抽象。

令人十分惊喜!这里的一幅车辆岩画,与前些天在尼玛县岗龙乡夏桑所发现的另一幅车辆岩画很相像。它面积约为18×25厘米,车为三轮、一舆、单辕,仅有车身,未刻马匹,似是未完工的画面。

图为加林山俄东沟里的马车岩画(左)与尼玛县岗龙乡夏桑马车岩画(右)的手绘图(唐召明2001年摄)

西藏大学艺术专家洛桑扎西认为,这里的车辆岩画年代上限可以大致推断为距今3000年,下限可推断为距今1400年,即相当于西藏考古年代学分期中的“早期金属时期”。

记得2002年初夏,我继续跟随“藏北高原无人区考察团”采访,来到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现那曲市双湖县)巴毛琼宗。

巴毛琼宗海拔4870多米。我们在这100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共采集到了100多件以石片、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打制石器,而这些刮削器和切割器绝大部分都以灰色或黑色的硅质岩来制作。同时,还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占地面积为400平方米左右的古石丘墓葬群。

考古专家根据所采集到的石器特征,以及还没有发现它们与陶器共生的情况来判断,它们应当属于中石器或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文化的遗存,距今在7500年左右。

由石棺墓葬、巨石遗址及古代岩画等共同构成的远古文化遗址群,更加证实了藏北高原的早期文化不仅相对密集,也相当繁荣。也就是说,藏北至少是青藏高原早期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繁荣的地区。

图为在巴毛琼宗等地所发现的古人类所留下的打制石器(唐召明2002年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藏北高原还发现了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遗址——申扎县尼阿底遗址,证实古人在距今4万-3万年前就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了。

除此之外,我们在科考中还发现由牛羊蹄印所走出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食盐之路”。

藏北高原湖泊众多,其盐湖占有特殊的地位。在位于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现那曲市双湖县)嘎措乡以西方向的孔孔茶卡,科考发现,这座近于干涸、海拔4820米的盐湖结晶盐分程度很高,是过去藏北牧人驮运盐巴的地方。

历史上,藏北牧人赶着驮牛或驮羊从这里挖取食盐运到农区进行盐粮交换,因而有了“食盐之路”,并唱响数百年来的驮盐之歌。

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必需的食品。它除了食用,过去几乎是牧民的货币,牧民用它来换粮食、茶叶和其他日用品。

在牧民眼中,一个个盐湖就是一位位慷慨的女神。每年五六月份,在草原即将返青的时候,专门由壮年男子组成的驮盐队出发了,他们要到遥远的藏北无人区一带,那里的盐湖很多。一支驮盐队,往往有几十上百头驮牛,或是成百上千只驮羊,由一二十名男子骑马带领,一般来回要走三四个月,一两千里的路……

于是,藏北高原形成了一条盐粮交换的“食盐之路”,与西藏各地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在经济上结成了一种密切的互补关系。

图为当惹雍错湖畔的尼玛县文部乡南村(唐召明1987年摄)

在荒芜的藏北西部,当惹雍错则有着“小江南”的独特气候。古象雄王国,据说就建造在这里。

琼宗地处达果山脉中段以西,其遗址群背依达果雪山,西临当惹雍错,地势雄奇,富有王国都城之气势。遗址总占地面积约有一平方公里,似一扼险而踞的大石堡山寨。

古象雄一般分为上、中、下象雄。上象雄以冈底斯山与玛旁雍错为中心,基本上以阿里地区为主;中象雄以达果雪山与当惹雍错为中心,基本上是以那曲地区为主;下象雄以丁青县六峰山为主,基本包括那曲与昌都的部分地区。

我们在科考中发现,尼玛县文部乡远古时期是象雄文明盛行的地方之一。这里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能够耕种农田。

尤其是我们在这里发现了古象雄的语言文字,发现了吐蕃时期很多藏王姓名与象雄语有关,发现了“达果”“鄂扑”“鄂莫”等地名与象雄有关。

同时,我们还发现尼玛县文部乡所吟唱的“锅庄”歌词大多与古象雄历史和当地的人文地理有关。虽然象雄文明早已消逝,但在文部乡民的曼歌翩舞中,那一段辉煌历史依然是永不磨灭的记忆。 

近年来,作为“西藏北大门”的那曲市,提出了“藏北古道——那曲市历史文化线路的文献与实地考察”计划,充分挖掘藏北丰富的历史文化线路资源,特别是对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历史官道、十八军进藏路等重要线路在藏北的走向、遗存等进行深入考察,首次全面系统科学地将那曲市历史文化线路,囊入《藏北古道》一书。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许多有关藏北古道的情况和信息,令人兴奋、令人鼓舞!

我们十分期待未来有更多反映藏北、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留存的文史作品问世,以便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藏北、一个真实的西藏。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