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炉霍看发展|旅游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 2023-07-04 来源:香巴拉资讯 | 分享: |
【开栏语】炉霍是甘孜州的康北中心、北路重镇,素有“崩科之都”“中国唐卡艺术之乡”“中国藏族山歌之乡”的美称,自古以来便是去藏抵青之要冲、茶马古道之重镇。这里是人类在川西高原最早定居的地方,也是唐卡大师郎卡杰的故乡,是红军驻扎休整半年之久的革命老区,更是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鲜水首城。在2023年炉霍县望果民俗文化活动开幕之前,记者来到炉霍,行走在炉霍的山水田园城乡之间,去看这座鲜水首城的发展变迁。
6月底,记者来到炉霍县虾拉沱镇虾拉沱村。这里素有“康北粮仓”和“良种基地”的美称。临近传统的“望果节”,田野里,青稞抽穗,麦浪翻滚,如诗如画般的风景,犹如一副美妙的画卷,让人仿佛已看到了丰收的景象。望果节是藏族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因为节日是为了预祝农业丰收,因此,又被称为丰收节。

“我们除了发展传统农业外,还会结合旅游,做创意观光农业,更重要的是,我们这里深挖红色文化,通过文化旅游,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虾拉沱镇章达村支部书记尼玛扎西告诉记者。

尼玛扎西就是红军的后代,祖辈因伤留在了炉霍,也把红军精神留在炉霍。“所以我有义务把红军精神宣传给来旅游的游客,让他们知道红色文化。”尼玛扎西说。
在虾拉沱,不仅房子是红色的,故事也是红色的,家家户户的心更是红色的。1936年3月5日,红四方面军先遣部队三十军八十八师进驻炉霍县,到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开始北上,近4万多红军将士在炉霍休整近半年之久。
虾拉沱镇作为红军当时重要休整地和后勤补给站,是收留和安置红军伤病员最多的村子。当地群众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下了深厚友谊,也为炉霍今天的发展,注入了“红色基因”。
如今的虾拉沱镇已成为红色文化体验区。打造创新了“品红军宴、住红色民宿、行红色线路、游红色炉霍、购特色产品、体验红色剧目”的“红+旅+农”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

来自成都的游客王琪说:“我来之前就了解到炉霍的百公里红色文化走廊,今天我来到这里,亲身感受了炉霍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非常的感动。”

这是雅德乡交纳村的一颗大树,在老村长郞加的口中,它还记录和见证了当年民族团结,军民鱼水情深的佳话。

“1939年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军到了交纳村,为了不打扰当地的老百姓,他们就在这颗大树下做饭扎营,开始村民也是很警惕,后来看到红军纪律严明就自愿为红军提供粮草,红军也为百姓提水扫院……”
讲起红军故事,老村长郞加总是这么滔滔不绝,交纳村的这颗百年老树,也被称为“红军树”。见证了近百年风雨的树,正静静矗立在村中,看着交纳的发展变迁。

“现在生活好了,来来往往的游客也多了,希望大家都能够来炉霍看看,听听这里的红军故事,再把这些精神和故事传承下去。”郞加村长说。

如今,眼前这座发展得非常现代化的交纳村,已经把红色文化和民宿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民宿游,让游客在游览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厚重的红色文化,得到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提高民宿游的竞争力。

王东是四川省总工会下派的驻村干部,在交纳村的这些时间里,他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更好的挖掘和传承好红色文化。
“传扬红色文化、传承红军精神,也是为了推动炉霍的高质量发展。这里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地之一,我们村就是要抓住长征公园建设的机遇,做好特色的打造工作。”王东告诉记者。

未来,交纳村还将继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打造成为当地红色旅游样板村,既切实增加百姓收入,又让交纳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步入一个更高的台阶。

沿着“百公里红色文化走廊”抵达到终点卡萨湖。这是炉霍夏季最美的景点之一。卡萨湖南面山坡上的觉日寺旧址,也曾是红军到过的地方。1936年,刘伯承将军曾率红军战士到此作客,寺庙住持扎日活佛带领全寺僧人为红军北上筹集粮草,还收留了一批年岁较小的红军,也为这里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卡萨湖所在地的充古乡纪委书记充翁告诉记者,卡萨湖作为行军文化旅游区,常年都有干部群众来此重走长征路,目的就是为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长征精神。
如今,炉霍县正通过多个红色文化基地和一条百公里红色文化走廊的建设,推进当地的红色文化“串点成线”,助力炉霍绿色高质量发展。

未来,炉霍还将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通过开发红色主题文创产品,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旅行以及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研学等主题活动,让红色文化和旅游相融相生,实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修缮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信,随着当地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一定能让红色文化“活”起来,通过“旅游+”的模式,让长征精神、红色文化深入更多人心,永远的流传下去。
(郝健壮 张家文 炉霍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