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藏文APP W020161009565839193236.jpg | 微信 111111111.jpg

市州观察丨生态红线面积占全县面积51% 一座县城这样理好“生态账”

2023-09-25 来源:四川在线 分享:

经过修复,宜牛二村采砂厂旧址上,一个完整的、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湿地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宁蕖 摄

四川在线记者 宁蕖

9月,甘孜州最北端的石渠县,草色青黛,溪水潺潺。这里是四川省面积最大和海拔最高的县,长江上游的雅砻江、金沙江与黄河上游支流查曲河、热曲河在这里相遇,涵养出5个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

优越的水生态环境,也意味着石渠生态保护责任艰、难度大——该县生态红线总面积为12880.56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51.13%。

如何理好“生态帐”,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是石渠面临的挑战。

一个湿地公园

修复与保护齐头并进

9月16日一早,石渠县宜牛乡宜牛二村的村级巡河员泽仁华登欣喜地发现,村里的人工湖里,出现了一尾尾野鱼。这意味着,一个完整的、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湿地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形成。

“以前,这里是一个大型采砂场,这个湖就是采砂留下的坑,旁边就是雅砻江。”石渠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冯青国说,无序采砂造成河床地貌地形改变、水质污染,“当时,全县还有二十几处不合规的采砂场,这成了我们县生态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

为了整治污染,石渠县取缔了20余家非法采砂场所,并在这些砂场旧址上,通过填土种草、设围挡牛、引水入湖等方法,实施流域生态修复项目。

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仅宜牛二村这个生态修复点,就投入了700多万元,后期的维护管理也需要费用。”冯青国说,为了让项目可持续,石渠县想出了“生态修复+公园建设”的办法。

普公坝省级湿地公园。宁蕖 摄

站在宜牛二村的人工湖旁,环顾四周,一条条景观步道沿湖伸展,道旁的红豆草花开正艳,两座凉亭矗立花海之间。

项目配套建设了停车场、观景道路、厕所、凉亭、小卖部等基础设施。“我们将其中可经营的部分,比如停车场、小卖部等免费交给村里的巡河员、生态管护员运营,将湿地的湿地管理工作也交给他们。这为我们节约了一大笔管护费用。”冯青国说。

经营小卖部的就是泽仁华登。他说,以前经济收入主要靠放牧,现在景色美了,游客多了,“通过这个小卖部,我每个月能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

据介绍,目前,全县按照生态+湿地公园的模式建设的项目,共有5个。

一个产业园区

集约化实现“草畜平衡”

除了非法采砂造成的污染破坏,鼠害等因素造成的草地退化,也是石渠县面临的严峻问题。据统计,全县草地鼠害化面积达2159.44万亩,占到了全县草地面积的67%。

人工种草,是解决鼠害、恢复退化土地的有效措施。

“要在鼠荒地上种草,需要平整土地、施肥、购买草种、农机等,平均每亩地成本在500元左右。”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项目办主任呷绒降措说,2000多万亩鼠害地的治理,石渠县自身财力难以负担。困境如何破局?

园区旁,5000多亩优质饲草长势喜人。宁蕖 摄

走进石渠县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区,牛舍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牦牛正咀嚼着饲草。园区旁,5000亩优质燕麦草如编织紧密的绿色地毯般,铺展在大地上。

对于种草这件事,园区内的普公坝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熊孝斌积极性很高,“我搞反刍畜类饲养有20多年了,经验告诉我,如果不自己种饲草,是不可能赚钱的。”熊孝斌给记者算起了账,“从外地购买1吨干草饲料,加上运费,价格在3000元左右,而自己种草,1吨的成本还不到1000元。”

为此,入驻该园区后,熊孝斌就开始流转荒地种草,“今年我们主要种植的是优质燕麦,长势很不错,基本能满足在园区养殖的1000多头牦牛。”

建园区、引进企业、集约化养殖,不仅解决了“草由谁种”的问题,还有助于草畜平衡。

流转荒地种草,解决了园区内的一千多头牦牛的饲草供给。宁蕖 摄

“按照‘草畜平衡’的原则,每10亩地能承载1头牦牛,这个平衡一旦打破,就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石渠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总畜牧师郝建平告诉记者,在园区集中养殖后,通过种植高产饲草、补充玉米等其他饲料的方式,养殖1头牦牛只需要5亩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对牦牛产业的发展也大有好处。”

据了解,按照“产业+生态保护”的思路,石渠县目前还完成了“万亩中藏药材”等特色农牧产业基地建设3.6万亩,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一个无害处理厂

给未来留下发展机会

分类、选渣、搅碎、热解气化......石渠县色须镇生活垃圾热解气化处置项目已开始试运行,项目负责人仁青说:“下周我们就可以正式点火了。”

仁青告诉记者,目前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填埋、高温堆肥、焚烧和高温热解气化四种技术,“其中热解气化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我们排出的气体,就是水蒸气。”

石渠县色须镇生活垃圾热解气化处置项目预计年处理垃圾5400吨。受访者供图

在热解气化项目建设之前,色须镇和德荣玛乡一万多人的生活垃圾,都以填埋方式处理。“虽然做了防渗,但填埋的垃圾还是会对地下水造成威胁。”石渠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站长高树勇说,目前全县建成和在建的热解气化项目共有3个,总投资4000多万元。

投资不小,后期的管理维护费用也不低,但在高树勇看来,这是守住“底线”的必要做法。“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这是我们必须做的。”

“我们目前引进这套设备,除了能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外,燃烧产生的废渣可以制砖,燃烧时的热量还可以用于发电或者供暖。”仁青说,色须镇这个项目,现在一年处理量预计在5400吨,达不到制砖或者发电所需的量,“但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规模的扩大,是有望实现‘资源化’的。”

热解气化项目引进的先进设备,不仅能将垃圾无害化处理,还有望实现“资源化”,将焚烧垃圾产生的能量用于发电、废渣用于制砖。宁蕖 摄

记者手记

生态保护和治理,需用好“市场之手”

石渠县地处偏远,县域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有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上,该县近年来逐步探索出市场化的生态保护和治理之路。利用特色农牧、文旅等优势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既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绿色动能”。

这样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石渠县通过“生态农牧业+特色文化+生态环境+全域旅游”的模式,累计接待游客2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3亿元。

要让绿水青山持续增值,还需继续用好无形的“市场之手”。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等市场化机制,推动高原县城融入全国甚至全球大市场,相关工作已经在开展。石渠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已经开展碳汇底数摸底工作。

希望这一系列积极的探索,能让石渠的碧水蓝天持续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 >>
分享: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 新闻 专题 晚会活动 康巴卫视节目 视频 娱乐 图说 文化 旅游
国内国际
涉藏新闻
岗日杂塘
启米时间
法治明镜
向巴聊天
康巴讲坛
康巴欢乐汇
雪域高原
欢乐星播客
快乐汉藏语
周末大舞台
藏歌金曲
云丹科普苑
格桑花开
翁姆报天气
央视新闻联播
康巴卫视新闻
纪录片
微视频
专题片
电影
电视剧
动画片
藏歌藏舞
晚会活动
文化动态
藏传佛教
名家专栏
艺术
旅游资讯
景点推荐
风土人情
旅游宝典
加载更多 >>
涉藏各地
甘南武威天祝玉树果洛海南海北海东海西黄南迪庆州昌都那曲林芝拉萨日喀则山南阿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木里
合作媒体
关于我们卫视动态播出时间表广告刊例用户协议举报制度

蜀ICP备 15032686号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号:川新备14-000059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012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98 1942